搭 车
口 邓吉收
事情虽已过去一个多月了,但那次搭车的经历仍时常萦绕在脑海,久久不能忘怀。
临邑城西20里外有个马寨集市,逢农历的“一、六”赶集,很是火爆。我每隔十天半月去一回,购物是次要的,主要是感受一下远离市区的乡村那份纯粹的人间烟火气。
这个集市设在村中一条笔直的南北方向的柏油路街道上,每逢集日,两边摊位一字排开,一眼望不到尽头。据常赶集的商贩们说,集市南北长足有2里地。我每次去总是把车停放在集市的南首路边,然后沿集市右边走着进入,到达集市的北头,再沿着集市的另一边原路返回。这样一个来回,集市上展示的所有物品就可尽收眼底。遇到中意物品,就顺便买下。
这天,我像往常一样驱车来到马寨集市,停放下车,便悠闲地步入集市。也许是农村已过完“三秋”人们有空闲了,也许是秋后的农产品丰富吧,集市上的人明显比往日多起来,举目望去,车水马龙,人山人海。
我边走边浏览每个摊位,有的摊位已经很是面熟了,但也发现了些新面孔。他们或坐马扎,或坐在三轮车座位上,或直接蹲在那儿,不厌其烦地向顾客推荐着自己的农产品。
一个卖油菜的摊位吸引了我。那油菜横七竖八的堆积在铺开来的塑料布上,女摊主坐着马扎,正低头认真地边分拣、边打捆。那油菜棵虽不算大,但一棵棵翠绿鲜嫩,根部还带着点零星的新鲜泥土,一看就知是从田里刚收的。问好价钱,我一下子就买了两捆。
拎着油菜走出没多远,看到一家卖胡萝卜的,那萝卜一个个手指般的粗细,匀称顺溜还带着蓬松的绿缨子,有紫红色的,也有橘黄色的,色泽鲜亮诱人。都说胡萝卜似小人参,营养价值很高,我出手就买了五六斤。
返回时,我又分别买了几斤紫薯和白莲藕。这时,我拎着的物品已有10多斤,俗话说,远路无轻担。我一路走着并不断交换两手中的物品,以此来减轻两臂的酸疼。
这时,一家卖白菜的引起了我的关注。这白菜叫啥品种我一时记不清了,但我知道这白菜棵小,粗细如水杯,帮薄叶多还发脆,若与豆腐、粉条、五花肉来个一锅炖,是再好吃不过了。男摊主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顺手递给我一个大号塑料方便袋,就从车厢里抱起白菜一股脑地往袋子里塞。我一掂,足有20多斤,我说要不这么多,他说这种白菜整个集市上就他独一份,这是最后一车。听人劝,吃饱饭,我也就付了钱。
为了方便携带,我干脆把油菜、胡萝卜、紫薯和藕都整合到一个方便袋子里,然后,就一手拎着10多斤的整合袋子,背起沉甸甸的20多斤白菜在你来我往的集市上缓慢前行。走出只几步,我就感觉行走不便,有点吃力,索性靠路边放下货物。我抬眼望了望前面,还有一大段路呢,开始发愁起来。
就在这时,一位平头白发、骑着蓝色电动三轮车的老年男子,在我身边突然停住,他上下打量了我一眼,问道:“兄弟,咋站在这儿不走了?”
“东西多,走不动了。”我以为挡着他路了,无奈地说。
“来,上车——你要去哪里?”
“到集市南头——车子停在那里。”
“正好顺路。”
他方脸红润,慈眉善目,穿着朴素,说着就从座位上翻身下来,把后车厢里的一袋子苹果和一捆大葱往一边推了推,腾出一空间。他弯腰要帮我搬袋子,被我制止了。我把两个袋子放进三轮车后车厢里,感激地说道:“谢谢老哥。”他听了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就在我抬腿跨进后车厢时,老哥还伸手扶了我一把,然后,又从后车厢里拿出一马扎打开让我坐。
老哥驾驶着三轮车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走走停停,有时还打听一下路边摊主如大枣、粉皮等物品的价格。我稳稳地坐在后车厢里,与他背对背,攀谈起来。老哥家是附近三王村的,姓王,虚岁75了,常来赶集。我夸他身体好、心眼好,肯定长寿时,像是说到他心里去了,他竟高兴地朗声大笑起来。
我俩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着,不知不觉已到了集市南头。他停住车,我搬下两个袋子再一次道声感谢,他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然后竟将三轮车调了个头,我不解地问:“老哥,你这是?”“我到集市里面再买点东西。”
原来老哥怕耽误我时间,特意先把我送过来,再回去办自己的事。我忽然倍加感激起他来。心想,和这位老哥素昧平生,却得到人家如此照顾,这美好人间的平凡一幕,足以温暖人生的旅程。又一想,这事换作你我,肯定也会这么做的吧?
作者简介:邓吉收,临邑人,1981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文专业,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省、市、县等报刊或融媒平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