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城历史上的“老字号”
□孔军 王浩军
新中国成立前的陵县(今陵城区)县城,内外分布着东门里、西门里、南门里、北门里、马厂街、东关、北关、西关(俗称三关五街)八个村街。民国《陵县志》记载:“县城及乡间各镇有药行同业共二十八家,杂货行同业共四十六家,布行同业共七家,染色行同业共七家,书店同业共三家。”这些商铺绝大多数在县城内,约有30多家为“老字号”,分布于县城内的各个角落。
这些当时的“老字号”涉及药铺、诊所、书局、旅馆、饭店、茶庄、酱园、酒坊、肉铺、馍馍坊、窝窝铺、饼店、豆腐房、杂货铺和布店等多个行业。
上世纪30年代末陵县县城内的帽子摊
药铺多为中医,仅一家西医
“天德堂”“同德堂”“三益堂”这三家药铺都是章丘县(今济南市章丘区)人开设的,药铺的负责人和所雇用人员也都是章丘人。三家药铺中“天德堂”位于原陵县工商管理局(现北街)附近,“同德堂”位于原食品二门市部处(现东方朔公园西南角),“三益堂”大体位于今东街路北。这三家药铺的中药都是自行炮制,在经营上,买卖公平,价格合理。
“永和成药房”是一个中西药房,大约建于上世纪20年代,其药房负责人是于集乡人于之义,药房内的中药也是自己炮制。此药房是当时陵县县城最有名望的药房之一。“临齐诊所”是上世纪40年代初,由东街人杜振杰所开,杜振杰原为军医,诊所是他自旧军队回家后开设的,他是当时县城内比较有名望的医生之一。“刘明山诊所”是平原县人刘明山开设,位于原陵城镇卫生院(现东方朔公园东北角)对面,刘明山是西医大夫,在当时县城也是较有名望的医生之一。
大车店生意兴隆,饭店承办宴席
“日升店”“张家店”“马家店”“叶家店”是县城内有名的几个大车店(我国传统民间旅舍)。“日升店”由西街人刘连升所开;“张家店”由张蛤蟆村(今郑家寨镇和睦街村)人张同德所开;“马家店”由西街人马春田所开;“叶家店”由西街人叶传林开设。这几家大车店来往客人多,生意兴隆。
“东升店饭馆”由李绍孔开设,饭馆内的厨师是其亲戚李绍曾和李太子,饭馆仅住客人、不存大车。“美味春饭庄”由西街人吴国栋开设,其饭庄的厨师是在天津聘请来的,经营方式沿袭大城市的做派,卫生条件好,设备齐全,饭菜花色品种多,还能承办宴席。“仁和酒店”位于“天德堂”路南,由马厂街人张兴成所开设,在酒的销售上批发兼零售。
日用百货和美食最受人们欢迎
“夏家肉铺”由马厂街人夏云录开设,此肉铺位于今陵城区政府东邻路南,主要经营清真烧牛肉,品质干净卫生,香味纯正。
“华盛昌茶庄”“义兴茶庄”是县城内比较有名的两个茶庄。两个茶庄买卖兴隆,享有盛誉。
“春华兴酱园”是北关人范乃章投资创办的。此酱园出售酱菜,是当时县城唯一的酱园。
“张家酒坊”是西街人张宇轩开设的。所经营的是大锅烧酒。在经营上主要靠批发经销。
“钱洪海馍馍坊”由马厂街人钱洪海一家经营,出售的馍馍是由压杠面制成、一斤六个,除零售外,还供给当时县城内的中学、师范以及机关单位伙食用。“史金庆窝窝铺”,面好,质薄、外表鲜亮,做窝窝的面子由小米和豆子以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口感香甜。“故城棚户旋饼店”是由故城人开设的,店址在原县政府大影壁前,旋饼价格便宜,香味可口。
“赵明经豆腐房”,其所产豆腐干是当时县城的一大名吃。赵明经是东关人,在北京制豆腐干、豆腐皮多年,回家后,仍按传统做法制作。所经营的豆腐皮及豆腐干,五香味美,适合大众口味。
“王学儒五金杂货铺”,主要经营五金杂货。“树德恒杂货铺”“和兴公杂货铺”“永胜和杂货铺”这三家都经营烟、酒、糖、茶、笔、墨、纸张及铁制器等。“树德恒杂货铺”由东关人刘宝树开设,“和兴公杂货铺”由神头镇小郭家村人郭树升所开,“永胜和杂货铺”由今临齐街道赵家村人王景文开设。
书局仅一家,为“同记书局”,原是由县教育局负责建成。书局负责出售学生使用的课本、图书及文具等。
据说当时还曾评选过八大名吃,即:“日升店”和“东升店”的焖饼、“美味春”的三鲜包、“钱洪海”的馍馍、“史金庆”的窝窝、“故城棚户”的旋饼、“孙洪海”的锅饼以及“赵明经”的豆腐干、豆腐皮。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