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明清时期编纂《陵县志》的三位知县


明清时期编纂《陵县志》的三位知县

李玲

陵城区(原陵县)现存最早的县志是清康熙版史飏廷主编的《陵县志》,其开篇刊有明清两朝孙昺、宋文明、史飏廷三位知县为修《陵县志》而写的序文。三篇序文都大致介绍了修《陵县志》的原因、经过以及《陵县志》的结构布局,从中可以看到《陵县志》的延续脉络,感受到三位知县对陵县的感情和责任感,看出他们的为人之道、为官之志。令人遗憾的是,明代两位知县孙昺、宋文明主修的《陵县志》已失传。

孙昺,字光大,别号橐泉,关中榆林人。孙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出任陵县知县,他一到任就深入民间,了解民风民俗,走访名儒缙绅,了解地方政情,兴文学、修城池,大力改革吏治、税务。同时,孙昺任命济南名儒谷继宗为总编纂,带领陵县儒官梅思、乡绅李鉴塘、诸生冯台等编纂《陵县志》,考证史书,参考名儒文章,同时仔细校对文字。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冬,修完《陵县志》。明嘉靖版《陵县志》为后人重修《陵县志》做了蓝本。

明嘉靖版《陵县志》共八卷。编纂者认为,体国经野是最重要的,把地理志放在最前面,其次是建置志、政务志,最后是艺文志。如此取舍,体现了一方之志昭政纪言、垂宪示戒的作用。

从明初到弘治年间的200余年,陵县登甲第者寥寥,只有朱本端登了进士科,而明万历年间,陵县先后有康丕扬、杨文忠、石维屏三人登进士科,又多人中举。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陵县知县宋文明认为,距嘉靖县志编成已过去50余年,县志亟须厘正、增补,有必要重修县志,“纪盛美而诏后人”。

宋文明,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举人。明万历年间,在陵县做了5年知县。宋文明对陵县风俗人情志之于胸,深爱陵县淳厚的民风,将赴保德做知州前,嘱咐恩贡康士文,乡贤张伯常、宋志嫏编纂陵县县志。历时两个月,明万历版《陵县志》完成。

宋文明组织编纂的明万历版《陵县志》目前未见存本,从现存最早的史飏廷组织编纂的康熙版《陵县志》推测,应该也是沿用了孙昺的嘉靖版《陵县志》的体例。

清朝康熙盛世鼓励修地方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陵县知县史飏廷组织重修了《陵县志》。这时距离上次修县志又过去了近70年。史飏廷亲任主编,和康温采、李宪、康严采、康廉采等陵县名儒,沿用孙昺的嘉靖版《陵县志》的体例和结构,先布大纲,后分条目,广泛参考文献资料,同时收集近期的社会舆论和意见。在整理和修订的过程中,严格把关,宁可过于严谨,也不放任粗制滥造。清康熙版《陵县志》全书六卷: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政务志;卷四官师志;卷五人物志;卷六艺文志。

三位知县可谓功莫大焉,他们是以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修《陵县志》,看到旧县志残缺失次,害怕因为缺乏证据或资料而无法验证,同时也害怕没有正确的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行为;他们要有所作为,要以县志作为行政的参考。他们在陵县任职的时间虽短,都作出了突出的业绩。

孙昺在陵县任职4年,兴文学以首风化,崇忠祠以彰节义,均里甲以恤民穷,修城池以豫民患,抗疏议以陈时事,政绩卓越。孙昺即将离任时,百姓纷纷上书,泣拜挽留,并创作歌谣:“景行行止,泰山嶙峋。百世之下,有怀斯人。”以表达不舍及爱戴之情。

宋文明断若神明,心同慈母。在陵县任职5载,勤政事,缓税捐,崇儒学,尊民俗,政平治安,得到皇帝称颂。因政绩突出,宋文明升任保德知州,离去之日,陵县百姓攀辕挥涕。

史飏廷任职陵县时,正值陵县历史上一次大地震,他及时赈灾、积极组织灾后重建。他修书院、文庙以崇文教,建关帝庙、鲁公祠以尊忠孝,均里甲、垦荒地以恤流民,严立法、设保甲以御流寇,受到百姓爱戴。

《陵县志》在清道光年间、清光绪年间、民国及现代又有过多次修编,都是以清康熙版《陵县志》为蓝本。记史修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们会永远记住历史的记录者。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