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夏津“墙角举人”李士奎——
崇德尚贤 心怀苍生
□崔建民 韩福广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乡试放榜之日,时为会考之所的临清考棚黉门一侧,观榜者比肩接踵,端详之后,落榜者黯然离去,上榜者则喜笑颜开。午时,中试诸生富者相聚酒肆,频频举杯庆贺。但见酒肆窗外墙角处有一着旧长衫考生面壁而食,午饭仅有红高粱饼子两块、大蒜数瓣。有人认出此乃同年李士奎,便戏称其“墙角举人”并传扬开去。
李士奎,夏津城内拱宸街(今北关村)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本名吉星,字星五,训名士奎,号师晦。据资料记载:士奎少时家贫,父早逝,孤儿寡母仅赖临街两间茅草房遮风挡雨,艰苦度日。母亲张氏,白天纺线织布,晚上则沿街扫取掺杂牲畜粪便的街土,以此积肥售卖,含辛茹苦供李士奎苦读。李士奎自幼赋性颖悟、黾勉好学,博闻强记,诗文凡读三遍,即能背诵。为减轻母亲负担,他曾几度辍学佣工,每次均遭母亲严厉喝止。因生活拮据,购不起笔墨纸张,他就自己尝试用老鼠胡须或黄鼬毛制笔,以锅底灰制墨,以白杨叶代纸。
成年后,学识渊博的李士奎凭借一手好字,常为士绅、商贾、寺院抄书。后又被县衙聘为“六科誊写”,知县耿光祜见其手书字体间架工稳娟雅,行笔劲拔道健,不由惊讶而钦佩。得知其家贫,遂下令:“该生束脩由本官薪俸支给,月可来衙领取。”由此,士奎攻读愈加勤奋,成绩益进,38岁时,也就是1873年秋闱乡试中,三场大捷,中得举人。
喜讯到县,报录差役一路鸣锣赴李宅报捷。李家小院局促,报录人身材高大,不慎头磕门楣,疼得“哎呀”直叫,却不忘道贺索赏。恰逢李士奎诗社会友,唯有老母正在纺线。老母闻讯欣喜不已,连忙下炕磕头,随后搜寻良久,方于纺车之下取出铜钱数枚。差役见其家徒四壁,深感母子生活艰辛,便连忙摆手推还不受:“权当李老爷上任路资吧!”又望门楣言道:“李老爷高中,想必日后起盖新宇,乞将门楣之木赐予小人,以砺犬子之志。”后李宅房屋翻建,遂将楣木赐予那报录之人。翌年,“大挑”(清朝由举人中选拔人才的制度),士奎被选入二等,以“教职”录用。先后任禹城、邹平、肥城教谕。
李士奎重孝道倡仁贤。在担任教谕期间,因母亲年事已高,便接于任所以便赡养,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侍候周至。每散衙归家,即击锣鼓以博母欢心,其孝行盛著口碑,故从其学者盈门接踵。他以“化民成俗为首任”,常常为学子亲授课业,谆谆教诲他们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崇德尚贤,心怀苍生。并著有《隐行》一文,所记均为急公好义、孝悌兼全之人。其所到之处,“文化振兴,民风为淳”。
“公工诗书,擅书法。”士奎博洽淹贯,一生却恬淡寡欲,不追名逐利,不游权贵之门,讲学公务之余,唯以诗文书法为乐。常与同里韩光节(廪贡生、诸城教谕)、方霖熙(庠生、著名文士)结成诗社酬答唱和,著有《师晦堂诗文集稿》六卷。他精研书法,崇尚“颜欧、二王”书风,多年临帖不止,挥毫不辍,体兼真草隶篆,尤善大草,行笔如龙蛇腾舞,势若云烟。其作品在当地流传,曾于县城内新市街以西唐槐柱石题有“龙槐吐珠”四字,拓摩者甚多。
李士奎为人慷慨大方。居常本邻各县求文求书者,他无不应允,从不以穷富贵贱取人。他注重提掖后辈。对于诸多学书者,待批阅书法墨稿常积满书案。他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就书法之结体、用笔面批面授,亲手指划教导。
李士奎的书法含蓄而蕴藉,颇具个性特色,自成一体,被称之为“李公车之书”,与城南乔官屯李毓英并称“夏津二李”,又与韩伯余、李毓英、许宗海等7人被誉为“夏津书法八家”。今收录资料中不足20篇(幅)。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李士奎卒于任所,享年60岁。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