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 | 清代张予定与平原景颜书院


清代张予定与平原景颜书院

宫玉河

书院为士子集会讲学、读书、准备科举之所。据记载,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平原曾有一座名为“闲道”的书院,仅存续7年。直到200多年后的清嘉庆二年(1797年),解元张予定创修了平原历史上第二座书院——景颜书院。

解元张予定

张予定(1741年—1801年),字汝安,号云樵。先世居济南府历城县王舍人庄。明初,先祖张善者迁居平原。传至八世,张国柱中万历庚戌(1610年)进士,官川陕两省布政使,是为张予定高祖;张完臣,清顺治乙未(1655年)进士,官国子监助教,是为张予定曾祖;张拭,清康熙乙卯(1675年)举人,内阁撰文中书,是为张予定祖父;张方佳,清雍正己酉(1729年)拔贡,湖南城步县知县,是为张予定父亲。

张予定髫年,骨秀神清,举止不凡。他8岁入私塾读书,16岁考中秀才。其间,被在朝廷任高官的德州籍太史公宋弼相中,将其曾为清乾隆皇帝首次南巡献诗的小女儿宋素梅许配给他。乾隆三十年(1765年),张予定考取拔贡,入国子监读书;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参加山东乡试,成绩第一,习称“解元”。可惜的是,张予定考中解元后,连续三次参加礼部会试,均未能通过进士考试,最后不得不通过“大挑”的途径出仕做官。

张予定历任河南西华、尉氏、宁陵、温县4县知县。他为政爱民,但不满官场的尔虞我诈,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毅然决然离开官场。“家居二十余年,修谱牒,建宗祠,以绩学砥行勖勉族党,皆人所不能及者。出不愧民之父母,抽簪宦海,为政于家,足为乡社之典型……”

景颜书院

1915年《山东通志》载:“平原景颜书院,嘉庆二年(1797年)邑人张予定、赵其容、董芸、萧谦等捐建。”1936年《续修平原县志》载:“以城中有颜鲁公祠,故名。”

为什么时隔200多年,平原才再次有人创建书院呢?这得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起。清朝建立后,封建统治者鉴于书院讲学活跃,担心会激起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顺治时期,诏令各地“不许别创学院,群聚党徒,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康熙时期,清朝的封建统治基本稳定,民安其业,为笼络地方上的知识分子为其统治服务,解除了对书院的禁令,允许并提倡各地设立书院。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皇帝又下谕,提倡建立书院,认为:“建立书院,择一省文行兼优之士,读书其中,使之朝夕讲诵,整躬励行,有所成就,卑远近士子观感奋发,亦兴贤育才之一道也……”在这种形势下,全国各地的书院应运而生。

景颜书院纯粹是私人捐款建立。众人共捐京钱万余缗。除了买屋等项开支,余钱五千缗分存典当行生息以备公费。同时“立有规条勒石”,即订立教育管理制度。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公费”也加入进来。嘉庆十一年(1806年),知县裴廷桂捐赠经费,始置田亩;同治初,知县张廷扬增置田若干亩,辟地址,添筑号舍。嘉庆十三年(1808年),县令蓝沂华“增修讲堂考舍,建列东西文场,费几万缗”,从而“扃门试士,历有年所”。

书院模式一直持续到清光绪年间。庚子后新政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

从“书院”到“学校”

景颜书院原置有官田六顷十一亩八分,年收租金作为书院经费。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就址开办高等小学堂。1915年,民国平原县知事洪寿昌就院东空地建筑大教室6间、寝室15间。至1926年就内设初级中学,规模宏阔。

1931年3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教育厅征求平原县政府同意后,决定在平原县设立一所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厅长何思源指派邹平人王冠辰前来筹建,同时任命王冠辰为首任校长。经实地考察,王冠辰和县政府商定把乡师设在城东南县立中学,县立中学则迁移至西门内路北(现平原一中前身)。随即对校舍进行整理修葺,购置教学设备,聘任教职员工,同年9月招生开学。正式校名为“山东省立第五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并确定6月6日为建校纪念日。据有关资料统计,该校生源主要来自平原县及周边县市,先后培养各类人才2万余名。2022年8月31日,存续90多年的平原师范和另外两所师范学校合并为德州高级师范学校,这里成了龙门中学所在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