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兴智:道不尽的中国年




道不尽的中国年

□李兴智

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就此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

春节,民间俗称“年”,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公元前104年,汉代天文学家落下闳依据四季和农时的变化发明了二十四节气,创立“太初历”,确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让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有了统一的标准,还规定每年正月为一年之首,正月初一即为“年”。如此算来,“春节老人”落下闳创立的中国年,比西方以“圣诞老人”诞生为纪元的公元新年早了104年。也就是说,中国人的年至今已有2129年的历史。

在这长达2129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年历经变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逐步固化成一个庞大完整且约定俗成的文化体系。尽管中国地域广阔,各地习俗稍有不同,但“年”的概念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它以独特的神秘感,让所有国人敬畏、向往与期盼。作为庆贺丰收、阖家团圆、祭天敬祖、除旧布新的综合性节日,“年”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延伸,内涵和外延也愈发丰富。实际上,广义的“年”已不局限于正月初一这一天,在民间,“年”已成为涵盖每年腊月、正月多个节日的节日集群。

中国年就像一出大戏,一进腊月门,年的序幕便缓缓拉开,腊八节率先登场。“过了腊八就是年”,家家户户忙着赶集购置年货,大戏就此紧锣密鼓地开场。

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按照旧俗,无论家中外出的人距离多远、贫穷还是富有(正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一天都要回到家中,晚上一起祭灶、送灶王,祈求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小年过后的几天,各家依照习俗依次蒸馒头、蒸年糕、炸年货、煮腊肉、包饺子等,制作供品,准备过年的美食。

腊月最后一天的夜晚是除夕,除夕夜是这出年戏的高潮。天刚擦黑,人们就走上街头,点燃篝火,燃放烟花爆竹,庆贺丰收,辞旧迎新。回到家中,一家人祭天祭地祭祖先,围坐在一起守岁,追思宗功祖德,讲述一年的收获与感悟,畅谈来年的规划和愿望,还会观看央视春晚、玩游戏。等到子时,吃过饺子,新的一年便到来了。

新年要拜大年。拜年是春节期间一项重要的活动,是年戏高潮的延续。晚辈向长辈拜年,表达对长辈的尊敬与感激。同时,长辈也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平安顺遂、学业有成。当然,拜年并不只限于新年这一天,根据亲戚数量的多少,有些晚辈要持续拜上好几天。这是亲情的互动,是感情的交流,体现和传承了尊老爱幼的美德。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年戏的又一高潮。人们扭秧歌、观花灯、猜灯谜、舞狮子、玩龙灯、踩高跷,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在新春的第一轮圆月之下,吃元宵、赏圆月,祈愿家庭如同月圆一般,年年美满团圆。

正月二十五天仓节是年戏的延续,这是民间一个象征五谷丰登的节日,家家户户打囤,祈愿新年丰收。

二月二,龙抬头。年这出大戏至此收尾,寓意巨龙苏醒、即将腾飞,新年前景一片光明。

中国年有色,悬挂的灯笼、张贴的对联、照明的蜡烛、女孩子们头上戴的红花、红头绳,还有大姑娘小媳妇爱穿的红衣装,无不红红火火、喜气洋洋,汇聚成一抹鲜艳的中国红。

中国年有味,八宝粥的豆米香,蒸馒头年糕的麦香,炸年货的油香,煮腊肉的肉香,人们走亲访友、宴席上推杯换盏的酒香,以及燃放烟花爆竹时不时飘来的火药香,这些都是沁人心脾的醇香。

中国年有声,炸响的烟花爆竹声,喧天的锣鼓声,人们团聚时的欢笑声,彰显着喜庆、祥和,彰显着国泰民安。

中国年博大精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实至名归。如今中华崛起,走向世界,正当其时。

中国年,道不尽、说不完。

作者简介李兴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曾任陵城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财经工委主任等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