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洪光:浙师大观古籍修复记


浙师大观古籍修复记

李洪光

心中总是怀揣着对中华古老文明的无限向往,近日,有幸受浙江师范大学出土文献与汉字研究中心鲍老师之邀,前往浙师大目睹古籍修复的全过程,开启一场与古人隔空对话的心灵之旅。

一路向南进发。穿黄河,过长江,映入眼帘的是细雨蒙蒙中的江南水田,与粉墙黛瓦相映成趣,几只白鹭悠闲地在水中觅食,自在惬意。瞧,好一派江南风光!

换乘车辆抵达浙师大,气派的学校大门庄重典雅,彰显着学校的文化底蕴与开放包容;远处连绵的青山,几座耸立的山峰宛如七星连珠,伏脉百里。青山与校园之间,簇拥着一座尖尖的高山,名为尖峰山。定睛细看,确实像一支刚刚洗净的毛笔尖,在群峰环绕下格外醒目,这或许是学校文脉兴盛的见证吧。

见到鲍老师后,落座、沏茶,寒暄过后,直奔主题。出土文献与汉字研究中心位于学校文学院四楼,依托浙中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间收藏,浙师大于 2017 年创建了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收藏元明以来民间文书 10 万余件,是国内外收藏浙江契约文书最多的机构,被誉为 “中国东南区域搜藏和整理民间文书最具学术积累的文献宝库”。

浙师大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内景一角

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艺,如同看病一样也讲究 “望闻问切”。在修复古籍前,要仔细审视古籍文书的年代、装帧样式、破损情况和纸张等,根据具体破损状况制定修复方案。古籍修复最主要的几项原则是 “修旧如旧、最少干预和可逆性”。

专门从事古籍修复的金老师,有着20多年的修复经验。一张张年代久远、残破褶皱的古籍文书,到了他手里,几经变换,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今天打开的是一张元代至正年间的契约文书,文书表皮姜黄,布满褶皱,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年迈老妇,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悄然流逝。文书折痕处絮化破损严重,似乎经历过潮湿水浸。金老师用镊子、启子把薄如蝉翼的书芯小心翼翼地从破损的衬纸上揭下来,仅仅这个过程,就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长时间的历练和熏陶。这一过程要做到心平、眼准、手稳,不能有丝毫马虎,否则,手一抖就会扯坏书芯,对古籍造成二次伤害。很多古籍和文书碳化严重,拆页揭芯要运用 “干揭”“湿揭”“蒸揭” 等各种手法。好在这张文书只是絮化厉害,还不至于到 “碳化砖化” 的程度。

金老师铺好垫板,把揭下来的书芯字面朝下平铺好。修复的好坏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保持古籍文书的原貌,这就要求修复师秉持最少干预的原则,将古籍文书的本来面目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其中破损缺失的纸页,要用旧纸补全。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旧纸,修复师会使用纹络、薄厚、韧劲、强度与原古籍几乎一致的手工新纸,进行处理后当作 “替纸”。替纸的选配是古籍修复工作的基础,更是每个修复人员的基本功。为了使替纸的颜色与古籍更加协调、匹配,修复师会对新纸进行调色处理。新纸如果与旧纸有色差,还需要重新染色,而染色使用的颜料,都是纯天然的,有板栗壳、橡子壳,有栀子、黄檗等中药,甚至还有茶叶,这些都是配纸时使用的染料。

金老师把铺平的文书芯用镊子、启子一点点展开,每个字角、每条纹路、每个裂口都要展平对齐,修复过的地方都要做到严丝合缝、浑然天成,缺损的书芯还得用替纸补全。整个过程可谓精挑细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就像呵护襁褓中的婴儿一样精心周到。书芯展平、对齐、补全后,又用喷壶在书芯背面淡淡地喷了层雾化水,粘连厉害的地方再用排笔、毛笔蘸水轻轻刷湿几下,使书芯变得潮湿柔润。然后在书芯上面覆盖一层薄膜,用棕刷先上下、后左右推刷几遍,使书芯变得更加平整光滑。推刷完后,再翻转过来使文字朝上,拿掉垫板,在水的湿润作用下,再次对书芯页面查漏补缺、重新对齐、修补复位,这个过程更是要耐心细致,不容出错。

待修补满意后,在书芯正面铺上滤布,垫上吸水纸,再次翻转书芯背面朝上,刷上一层特制的糨糊。刷糨糊时要拿捏好力道,轻柔均匀,不能有疙瘩、有团块。糨糊是古籍修复中的重要材料,糨糊的浓度是修复质量的关键。古人用花椒水、白芨水熬制糨糊,以提高黏度和防腐能力。现代则采用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的小麦淀粉,其中 “搅不停手,多搅有力” 是制糨糊的要诀,这样制成的糨糊温和、稳定性好,而且具有操作可逆性。刷完糨糊后,再用一张新的托纸贴在书芯背面,再次覆上薄膜,用棕刷推刷平整,然后揭去薄膜、滤布和吸水纸,只剩下修复后带托纸的书芯,放至压书机反复几次压实压平,最后放置阴凉处自然阴干。

金老师说,这是一张品相还算较好的文书,修复难度不大。要是碰到碳化砖化、腐蚀虫蛀严重的古籍,修复的难度要大得多,最起码还得有拆页、补页、溜口、上纸浆等几道工序。“干这行,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必须耐得住寂寞、摒弃掉浮躁。心无杂念,才能把事情做好。”

鲍老师介绍,古籍文书修复后,还要进行数字化处理,扫描制成电子版。如今,数字化已成为当下古籍保护的新趋势。一方面,数字化处理后的古籍使永久传承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便于人们在网上、平台上阅览,让更多的人在家里、在手机上就能看到珍贵的古籍善本,也算是对传统文明的一种延续和拓展。

据统计,我国古籍总数超过3000万册,其中善本超过250万册。由于各种原因,约有1000万册古籍亟待修复。因此,保护和修复古籍并使之传承下去,不仅是大学、图书馆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职责。现在,古籍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古籍保护的意见 。古籍的修复和保护一定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更多人在祖国传统文化瑰宝中受益。

古籍修复是记忆的复活和文明的再现,更是与时间的无声较量。正是有了鲍老师、金老师及其他修复大家一代代薪火相传的技艺传承,才使得古老的华夏文明连绵不绝、永放光芒,使人类千万年积淀的历史和文明更好地传承下去,真正做到古韵新妍、翰墨流芳。

作者简介:李洪光,男,汉族,庆云县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