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十年“折旧”有感
口 王远
当分行报告厅的电子钟跳到2025年1月17日14:00,中央空调正送出陈旧的暖风。2025届新人手中的签字笔,悬在劳动合同的乙方栏上方。前排准同事的袖口上,粘着半片银杏叶,这叶片仿佛历经跋涉,从母校山东农业大学经管楼来到200公里外的分行报告厅入职会场,完成了一场十年期的“跨期摊销”。
我远远望着这些青春洋溢的面孔,摩挲着陪伴我十年职业生涯、边缘已磨损的手章,深灰色工装袖管里,突然飘出2015年的玉兰香。那年3月暴雨倾盆,经管楼前的玉兰花被雨水打落一地,《高级财务管理》第127页夹着的花瓣,在“递延所得税”章节处洇出淡黄色水痕。后来,我们戏称这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终极难题,就像老杜非要在国税局真题卷里夹花标本,结果他真考进了临沂市局。“以后各位兄弟要是成了企业财务总监,留抵退税可别指望我啊!”毕业前的烧烤摊上,他举着扎啤杯信誓旦旦,鲁南口音把“留抵”念得像“流涕”,满是醉意与豪情。
散伙饭的转盘玻璃,似乎至今还在“现金流量表”上打滑。老王从鱼香肉丝里挑出一片木耳,一本正经地宣称要“剥离非经常性损益”;班长揉皱的证券从业准考证,在酸辣汤碗底慢慢舒展开,油渍拓出的折痕,恰似《财务分析》教材里的杜邦分析曲线。我们举杯相碰的声响,逐渐衍化成银行点钞机的背景音,沿着我茶杯边缘的裂纹蜿蜒蔓延。
离校那天,细雨把玉兰大道浇得像黏稠的“银行对账单”。晓晨塞进我背包的泰山烧饼,在K1072次列车驶过禹城站时才被发现,油渍在包装纸上拓出半个“试算平衡表”。他的考研笔记最终在某场暴雨中泡烂,而我衣袋里的校园卡磁条早已消磁,却永远留存着5月末山农大南校的光照强度。
窗外枝丫在东风里摇曳,十年树龄的阴影刚好够到分行二楼的窗沿。我看着邮箱内人力资源部发来的入行十年服务感谢信,上面“2015-2025”的字样,与礼堂屏幕上投影的“新员工入职签约仪式”,产生了奇异的“复式记账”错觉。原来,那些被内部联系单与摊销台账吞噬的春夜,是藏在长期待摊费用里的“未实现损益”,在某个“计提减值准备”的瞬间,突然完成“跨期调整”。而那些永远平不了账的内部户差额,是这十年给我最温柔的“审计调整”。
作者简介:王远,2015年大学毕业后招考入职中国工商银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