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河畔的沉思
文/图 王建成
春和景明时节,我踏上了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红土地——江西于都。这是一次追寻初心的红色之旅,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从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到转折之城长汀,再到古田会议旧址,最终抵达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抵达时已近黄昏,安顿好行李便匆匆赶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那些泛黄的照片、斑驳的实物、铿锵的文字,都在无声诉说着九十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秋夜。
暮色中的长征渡口格外肃穆。杨成武将军题写的"长征渡口"四个大字镌刻在赭红色的石碑上,苍劲有力。眼前六百余米宽的于都河波光粼粼,几艘红漆木船静静停泊,在夕阳余晖中仿佛凝固了时光。恍惚间,耳畔似又响起当年红军渡河的号角声。
1934年重阳之夜,本应是登高赏菊的佳节,八万六千名红军将士却在此集结渡河。他们踩着临时搭建的浮桥,在星火微光中悄然西去,开启了一场前途未卜的伟大远征。这条河,从此与民族命运血脉相连;这群人,用脚步丈量出了中国革命的希望之路。
《长征组歌》的第一个音符就落在于都河。此后两年间,这支队伍转战十五省,翻越二十余座雪山,横渡三十多条江河。平均每日急行军五十公里,每三百米就有一位战士倒下。乌江的激流、赤水的迂回、泸定的铁索、雪山的严寒、草地的沼泽,都未能阻挡这支脚踏草鞋的队伍。纪念馆里由八十多双草鞋拼成的地图,正是这段史诗最动人的注脚。
凝视着河面,我不禁思索:当年于都人民究竟付出了怎样的牺牲?史料记载,三十万群众自发拆下门板、献出寿材,在六十里河段架起五座浮桥。为躲避敌机侦察,浮桥昼拆夜建达十五次之多。整个于都实行"暗度陈仓"式的戒严,创造了保守军事机密的奇迹。1933年全县三十四万人口,到长征结束仅存十七万。"家家有红军"的壮烈,在这片土地上真实上演。
华灯初上时,纪念园里歌舞升平。市民们在"长征出发"雕塑前锻炼休憩,年轻母亲正给孩子讲述红军故事。九十载光阴流转,当年红军向往的"光明前途",已化作此刻的万家灯火。那些消失在长征路上的英魂,终得见今日之盛世。正如纪念馆结束语所书:"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而于都河畔的星火,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作者简介:王建成,武城人,退休干部。多年来,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余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