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陵县八位老红军的传奇人生


上世纪60年代,老红军与陵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起:万云海、曾吉怀、段云富、魏厚恩、杨敬九。 许金兰  供图


战争年代浴血奋战,因伤病被组织上安置在陵县——

八位老红军的传奇人生

石贤圣  孔军

在陵城区的红色记忆长河中,八位老红军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们中,有的从井冈山的硝烟中坚定走来,有的在陕北加入革命队伍,“七七事变”后,他们跟随队伍来到冀鲁边区,与敌人浴血奋战。战争年代,他们因伤病被组织安置在陵县(今陵城区)农村,并在此成家立业,怀着赤子之心,默默奉献,忠实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誓言,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罗顺友巧扮日军军官突围

罗顺友(1893年—1965年),出生于湖南省耒阳县罗玉冲村。1927年,他毅然投身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参加过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团部供给科长,后任冀鲁边二地委供给处主任等职务。当年,陈毅元帅曾高度赞誉罗顺友为“井冈山上的一只黑蝎子”,足见其作战勇猛、机智过人。

1938年,他跟随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奔赴冀鲁边区。1939年3月底,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五支队及所属五团的部分武装转战至陵县大宗家村一带,进行短期修整。4月1日拂晓,德县(今德城区)日军头目安田大佐纠集德县、商河等地日伪军步骑炮兵2000余人,配备汽车60余辆,突袭大宗家村一带的八路军冀鲁边区主力部队。战斗打响后,团长龙书金、政委曾庆洪等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领战士们迅速占据有利地形,顽强击退日伪军的多次进攻,后决定分散突围。

罗顺友与供给处的七八名战士组成战斗小组,在战场上伺机而动。当时,罗顺友手中仅持有一把射程短、火力弱的手枪,他便瞅准时机从日军手中缴获了一支“三八大盖”和一些子弹。激战至下午,日军不断增兵,还调来了山炮等大口径武器。身边的战士一个个倒下,危急时刻,罗顺友眼疾手快,果断击毙了一名日军的山炮指挥官,随后带着幸存的三名战士,沿着一条壕沟弯腰朝枪声稀疏的方向突围。途中,他们又巧妙地消灭了正在调试迫击炮的三个日军。罗顺友命令战士们迅速脱下日军军服并换上,他自己则穿上了日军军官制服,迅速转移。此时已近黄昏,他们突然遭遇前来支援的一支日军小队,走在前面的日军指挥官马上喊停队伍,转身向罗顺友立正敬礼。罗顺友先是一愣,瞬间意识到是自己衣服上的肩章起了作用,他镇定自若地马上还礼。对方用日语冲罗顺友说了几句,幸好罗顺友掌握一些基本的日语,明白对方是问他怎么在这里。他表情严肃地用日语回了句“勘察地形”,转身带着战士们大摇大摆地朝村子方向走去,成功脱离险境。

1941年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司令员兼政委杨忠和副司令员龙书金率挺进纵队之鲁北支队在平原县马腰务村准备欢度春节。次日,日军纠集济南、德县、惠民、商河以及附近各县的日伪军8000余人,动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分五路合围马腰务村一带。我军决定分路突围。在激烈的战斗中,罗顺友带着两袋子“北海币”骑马前冲,不幸被日军飞机丢下的一颗炸弹击中,右眼被炸伤失明,左胳膊也严重受伤。龙书金发现后,立即让自己的警卫员用毛巾把罗顺友的头部包住,并命令一个班的战士用担架抬着罗顺友奋力突围。此时,罗顺友因失血过多,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时,他不愿拖累同志们,多次坚决要求下担架,更不想让部队因为自己而错失突围时机。但战友们坚决不答应,班长持机枪冲锋在前,杀出一条血路,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罗顺友,抬着担架艰难地向前行进,最终成功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由于救治及时,罗顺友脱离了生命危险。组织上便将其安置在陵县四区(今陵城区滋镇)东盐场村养伤。这个村子虽然不大,但民风淳朴,村民思想觉悟高。身为抗日积极分子、村妇救会会长的许立荣,自告奋勇承担起了护理罗顺友的任务。缺医少药,许立荣用盐水为罗顺友清洗伤口,还暗地联络当地有名的老中医为他疗伤。当时许家有12口人,却只有6分耕地,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但他们省吃俭用,还向乡亲们借粮借钱,只为让罗顺友吃饱饭,早日康复。半个月后,罗顺友便能稍微下地活动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顺友和许立荣在朝夕相处中产生了深厚感情,成为当地有名的革命伉俪。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罗顺友(中)在家中给身边人分享抗战故事。罗海英 供图


组织上考虑罗顺友已不适合跟随大部队行动,就安排他在东盐场村休养,并按规定给予罗顺友每月300斤小米、50斤小麦的待遇。1947年莱芜战役打响后,罗顺友心怀大义,坚定地说:“我不能上前线打仗了,我要把所有待遇献给解放军,让他们打胜仗。”他不顾自己家庭困难,毅然断绝了补助。那时,罗顺友外出参加会议、做群众工作等,只能让家属将自己的一套旧军棉衣,夏天把棉絮取出来当作单衣,冬天再把棉絮装进去当棉衣。一套旧军装,伴随罗顺友度过了无数个寒暑。

1951年春天,罗顺友去上海参加华东区的会议,听说老领导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他激动万分,连忙与会务组联系。百忙之中的陈毅在家中设宴热情招待了他。当了解到为支援莱芜战役罗顺友捐献待遇后,陈毅深受感动,激动地说:“不能让老红军流血负伤再受穷,你全家搬来上海我负责安置。”但罗顺友婉言拒绝了,他不想给老领导添麻烦,更割舍不下战争年代救他养他的乡亲们。1965年12月30日,罗顺友因病去世,当地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将其安葬在陵县烈士陵园。

陈金财枪林弹雨中护给养

陈金财(1910年—1962年),又名陈珍生,福建省武平县东岗村芬坎下自然村(今属城厢镇)人。

陈金财在兄弟4人中年龄最小,却是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1933年,他参加了红军,随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他随红军长征,历任班长、连司务长、营部仓库管理员等职务,并荣立二等功1次。长征途中,一天,部队遭遇敌人埋伏,陈金财背着裹有全连菜金等生活给养的被窝卷,和战友们一起躲到一处水塘边。流弹呼啸不断飞来,被褥遭流弹贯穿多处,他左躲右闪,躲过一劫。还有一次激烈战斗,300多人的队伍,战斗结束后仅剩下50余人。

1938年9月,他随部队来到冀鲁边区,参加过多次战斗,并荣立二等功1次。在多年的战斗中,陈金财多处受伤,尤其右脚踝受伤后行动不便,且患有严重的胃病。1947年12月,考虑到陈金财的身体状况,组织上将他安置在陵县滋镇大郭家村定居,并依《革命伤残军人优待条例》享受供给制待遇。新中国成立后,经罗顺友的妻子许立荣热心牵线,陈金财和许立荣的表姑、滋镇赵屯村的卞成英喜结连理。几年后,两个儿子先后诞生,组成了一个温馨幸福的四口之家。村里为照顾他们,特意划出十亩地供其耕种。为了减轻政府负担,陈金财向别人学习磨香油的技艺,夫妻俩凭借勤劳的双手经营磨香油的生意,贴补家用。

1962年1月20日,陈金财病逝。

六位老红军薪火相传

在陵城区的这片热土上,还有六位老红军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书写着对党的忠诚。

段云富(1890年—1980年),山西省洪洞县三交村人。1936年,他参加工农红军,曾任连司务长等职。同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随部队来到冀鲁边区,1939年4月1日,参加大宗家战斗,因表现英勇荣立二等功。此役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在冀鲁边区的经典突围战,歼敌500余人。1943年,他因病被安置在陵县四区(今陵城区滋镇)滋镇街休养。1980年11月27日,段云富去世。

曾吉怀(1896年—1979年),安徽省金寨县唐李崖村人。1928年,他参加工农红军,曾任连部出纳员等职。他参加过艰苦卓绝的长征。1938年,他随军到冀鲁边区,在这片土地上参加过多次激烈战斗。在战斗中负伤后,他被定为三等甲级伤残军人。1946年8月,经龙书金介绍,他被安置在匡五县四区(今陵城区郑家寨镇)西蔡村休养。1979年,曾吉怀去世。

魏厚恩(1898年—1968年),德县白家桥庄(今天衢新区抬头寺镇白桥村)人。他于1931年在江西省革命根据地参加了工农红军。193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长征。他历任副团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卫生部政治处宣传队队长等重要职务。在著名的平型关战役中,他不幸左眼失明。1948年,他复员回原籍。抗美援朝期间,他捐出自己的优抚金支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过陵县抬头寺镇毛巾厂厂长、敬老院院长等职务,并多次被邀请到机关、学校、工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68年12月,魏厚恩去世,安葬于陵县烈士陵园。

杨敬九(1906年—1982年),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杨楼店村人。1927年,他随父兄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加入红军,参与五次反“围剿”斗争,后跟随部队长征至陕北。1941年,他随部队来到冀鲁边区。后在郝庄(今属临邑县)战斗中负伤,被定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多年戎马生涯,他历任班长、连部仓库管理员等职。1948年,经龙书金介绍,他被安置在匡五县四区(今陵城区郑家寨镇)和睦街村休养。1982年,杨敬九因病去世。

万云海(1916年—1979年),江西省安义县下河周村人。1929年7月,他在原籍参加红军,历任侦察员、班长、排长等职,参加过长征。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他身负重伤,被定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1949年9月,被安置在匡五县六区(今陵城区滋镇)滋镇街休养。1979年8月,万云海因病去世。

周传亭(1919年—1964年),江苏省丹阳县(今丹阳市)周庄人。他于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杨得志将军的贴身勤务员。1935年,红军到达延安后,他调入朱德总司令的警卫队。1938年,他随部队到达冀鲁边区,后因负伤而留在陵县。他先后在陵县县政府、县粮食局工作。1964年,周传亭因病去世。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