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次扫墓
□李兴智
时间虽已过去50年,但学生时期清明节第一次去烈士陵园扫墓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那是1975年,我正在陵县(今陵城区)糜镇联中上初一。清明节那天,公社文教组织全社七处联中十多个教学班的师生,还有全镇小学师生代表,共计千余人,去陵县烈士陵园扫墓。
烈士陵园位于陵县义渡口公社辛安街后刘庄村西,距糜镇街约十公里。清明节那天一早,按照老师要求,同学们在家吃过早饭,背着装有干粮咸菜、热水瓶、搪瓷缸、笔记本与钢笔的书包,赶到学校集合。
七时三十分,学校全体师生集合,校长崔宝海老师讲话,简述了去烈士陵园扫墓的意义,强调了行进途中的注意事项。随后,由十二面旗手、一面大铜鼓手、二十面小铜鼓手、二十四把铜号手共计57人组成的学校仪仗队,在邢庆林老师指挥下,鼓号齐鸣,前面开路,同学们迈开整齐的步伐,开始向西北方向的陵县烈士陵园行进。
沿路陆续有本公社其他联中和小学的师生汇入扫墓队伍,队伍愈显浩浩荡荡。扫墓队伍路过沿途村庄时,仪仗队鼓号齐鸣,引得很多村民出门观看。同学们一路上小心翼翼、默默前行,个个显得庄严肃穆,少了往日的顽皮。队伍中除个别年龄大的老师骑着自行车随行外,其他老师都是和学生一同步行。
扫墓队伍跨过陶家庄村南的马颊河大桥,刚刚走出陶家庄,西北方向不远处烈士陵园内高高的烈士亭之上,一名解放军战士持枪面朝东南的塑像,便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随行的学校副校长、教导主任李长信老师给我们讲解:陵园内高高的烈士亭上解放军战士塑像持枪枪口朝向东南,象征时刻警示后人,祖国宝岛台湾尚未解放,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约十时三十分,全社千余名师生齐聚陵县烈士陵园。在陵园烈士事迹陈列馆前的空地上,全体师生面向陵园东南角高高的烈士亭三鞠躬,学校仪仗队鼓号齐鸣,向烈士致敬。
陵园负责人、一名抗战老战士向我们讲述了当年陵园所在地附近所发生的那场战斗的惨烈过程,介绍了1945年9月烈士陵园的修建经过和陵园安葬的部分革命先烈的事迹。师生代表先后发言,向革命先烈表达了深深的敬意。
仪式结束后,各班级在班主任老师带领下依次进入烈士事迹陈列馆和陈列馆后的烈士墓区。同学们在陈列馆认真观看烈士事迹,并在笔记本上不停地做着记录,烈士事迹感动着大家。同学们缓步穿行于烈士墓区,逐一瞻仰二百余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墓,用手轻轻擦拭墓碑上的尘土,记录着碑文,表达着对先烈深深的敬意。在红军老战士罗顺有、魏厚恩等先烈墓前,同学们鞠躬致意,深切缅怀他们为革命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下午一时许,陵园管理人员给扫墓师生送来一桶桶开水,各班级师生在陵园不同位置席地而坐,大家一边吃着自己所带的干粮咸菜,一边畅谈扫墓的深切感受。稍事休息后,各班级在班主任老师带领下陆续离去。约傍晚五时许,同学们陆续返回家中。
1975年,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是我有生第一次,此后的三年(1976至1978年)清明节,我都是作为班级唯一的学生代表,随学校老师前往烈士陵园扫墓。尽管每次前往烈士陵园扫墓都有新的感悟,但1975年的祭扫,无疑是我感觉最为隆重的一次,也是我一生感受最深、最为受益的一次。此次扫墓,在隆重庄严的氛围中,让我的灵魂受到洗礼,在来回20余公里的长途跋涉中,在体魄得到锻炼的同时,也磨炼了自己的意志。正如当时扫墓后所写作文中所记“扫墓回来的路上,脚上起了血泡,疼痛难忍,感觉走不动了。但想到红军老战士,想到长征两万五,感觉这点苦又算什么呢?”。
又到清明,缅怀先烈,缅怀岁月,缅怀过往。
作者简介:李兴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曾任陵城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财经工委主任等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