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断桥”随想
□李兴智
在我国辽宁省丹东市的中朝边境界河的鸭绿江上,有两座相隔50余千米的“断桥”。两座断桥一为铁路桥,位于丹东火车站东南约1000米处,一为公路桥,位于丹东市宽甸县长甸镇河口村,两座桥是1951年二三月间,相继被美军飞机多次轰炸后断裂的。当时,两座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重要的运输通道,美军为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对其进行了持续轰炸,最终导致桥梁中段被炸毁,形成了如今的“断桥”。
对鸭绿江“断桥”我早有耳闻,但没有亲见。2025年7月18日,我来到了丹东。当晚,朋友便带我来到火车站附近的“断桥”。“断桥”上灯火通明,矗立于引桥平台上的《为了和平》雕塑格外引人注目。雕塑以彭德怀元帅为首,由26位将领和英模人物组成,代表着首批过江的26万志愿军将士,生动展现了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壮烈场景。雕塑前排中央是彭德怀元帅,他的左边是毛岸英、右边是志愿军第五十军副军长蔡正国,蔡正国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牺牲在战场上级别最高的将领之一。
走上断桥,随着断断续续的人流,观看着“断桥”内侧钢梁悬挂的一块块展板上的图片和文字,“断桥”百年的屈辱与悲壮,让我心潮起伏。
这座桥始建于1909年,1911年建成通车,当时,朝鲜半岛和中国丹东均属日本势力范围。该桥的建成客观上成为日本进一步扩大对华经济掠夺和军事扩张的重要通道。
置身“断桥”之上,观看着一块块展板,穿越时空,我仿佛看到:一列列满载中国东北煤炭、木材、矿产等战略物资的火车通过大桥驶出国门,而一列列满载大炮、坦克、装甲车和全副武装的日本士兵的军列又从对岸返回中国,去残害我们的同胞。
置身“断桥”之上,观看着一块块展板,穿越时空,我仿佛看到: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一列列满载志愿军将士和物资的军列在大桥飞驰而过,运送将士们奔赴冰天雪地的异国他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置身“断桥”之上,看着鸭绿江中那些残存的桥墩,穿越时空,我仿佛看到:美军的一批批飞机在铁桥上空盘旋、俯冲,不停地投掷炸弹,而志愿军高射炮群准确射出的炮弹,则让一架架敌机冒着黑烟沉入鸭绿江江底。
置身“断桥”之上,望着对岸朝鲜第二大城市新义州通明的灯光,与鸭绿江断桥上还有我国丹东市区的灯光交相辉映,我感受到鸭绿江两岸的人们正享受着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我想: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断桥”所承载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的意义!
第二天一早,朋友驱车百余里,又带我来到鸭绿江公路桥“断桥”所在地的丹东市宽甸县长甸镇河口村。我们乘上游船,沿宽阔的鸭绿江上行。鸭绿江绿波荡漾,江两岸青山连绵。导游不停地向游客介绍对岸的纪念碑、山上的自然景观以及农田和农民等情况。
游船航行约30分钟,我隐约看到了前面的“断桥”,导游随即向我们介绍,那就是鸭绿江上连接中朝两国的公路桥——河口“断桥”。导游介绍,“河口断桥”原名清城桥,建成于1911年。1950年11月19日,彭德怀率志愿军先头部队跨过这座大桥,入朝作战。1951年3月29日,美军出动6批次、3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该桥,致桥的中间9孔长约200米被炸断,桥面落入水中。听着导游的解说,游船放慢速度,缓缓来到“断桥”下。欢快的游船顿时显得肃穆,大家静静地听着解说,目视断桥,默默致意。我凝视着中方岸边尚存的9孔、朝方岸边尚存的5孔桥梁和江中三座残破的桥墩,战争的惨烈、美帝国主义的暴行让我百感交集。游船在残存的桥墩间驶过,上行百余米,然后原路返回。
上岸后,朋友又驱车带我来到了河口“断桥”的桥头,桥头中央、六层台阶之上,毛岸英雕像矗立。拾阶登上19个台阶的断桥,桥面两侧矗立着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等众多抗美援朝英雄的雕像。置身“断桥”之上,庄严肃穆,一个个英雄的事迹让人感动和难忘。断桥的尽头,立有两枚炮弹,炮弹之间,是1953年10月4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出国前,以著名画家毕加索1952年为世界和平大会绘制的宣传画“和平鸽”为图案,制作的慰问纪念章,上面镌刻着“和平万岁”四个字,中间是一只展翅飞翔的和平鸽。纪念章和炮弹共同放置在断桥的尽头,象征着中国人民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真挚愿望。
回到桥头,站在毛岸英塑像前,毛岸英烈士当年跨上鸭绿江大桥,深情回望祖国、告别亲人的情景如在眼前。“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是啊,多少志愿军战士同毛岸英一样,在踏出国门的那一刻,为了保家卫国,就抱定了战死沙场的信念,也像毛岸英一样,至今仍安息在朝鲜的大地上。
“断桥”留有他们那深情的最后的一瞥。
作者简介:李兴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曾任陵城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财经工委主任等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