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李长信老师
□李兴智
在我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陪伴我时间最长的莫过于李长信老师了。从1969年我上小学二年级开始,到1978年高中毕业,我始终没有离开过他。
我和李长信老师同属陵城区糜镇李家胡同村。我们村虽只是一个有350余口人的小村,但因在外工作人员——尤其是教师较多,所以在当地以“文化村”著称。
李长信老师原在外地中学任教。上世纪60年代末,政府大力普及小学教育,李长信便与村里在外教学的李长旺、李长星、李兴芬、李兴芳、李成文、李秀菊等老师一同回到村中。村里用本村两座小土砖窑烧制的砖瓦,于1969年春在村子东南角的空地上,建起了一座有前后2排房子、共18间校舍的校园,成立了李家胡同联中(简称“李胡联中”),李长信任校长。
联中设有小学部和初中部,共7个年级。小学部设两个教学班,采用复式教学模式:一、三、五年级为一个教学班,二、四年级为一个教学班;初中部六、七年级各设一个教学班。学校招收邻村孟胡、东刘、周家、白布张、栾王、曹家、袁家等村庄的适龄学生,共有学生100余人。东刘村的刘登平老师、曹家村的杜良才老师等,也随本村学生来到学校任教。当时,我正上小学二年级,成了这所新校的学生。
那年夏天,为防止学生溺水,李长信校长颁布了严禁学生下水的禁令。最初几天,我们都严格遵守;可没过几天,我实在抵不住戏水的诱惑,午饭后悄悄约了两个小伙伴,去村后的老湾玩水。谁知刚下水没多久,李长信校长就出现在老湾边,喊我们上岸。我们三人因害怕被打屁股,迟迟不敢出水。见此情形,他不再催促,只是拿起我们放在湾边的衣裤离开了——这害得我们只能光着屁股跑回家。这次戏水被抓的经历,让年少的我真切体会到了他的认真负责与严厉。
由于李长信校长教学管理严格,其他老师也都知识渊博、各有所长,短短几年间,李胡联中在教学及文体活动等方面,成为全公社12处联中的佼佼者:初中部的李长勤、李兴民等学生,在全公社统考、会考中始终名列前茅;我和赵思贵等4人在小学五年级全公社统考中,均取得算术100分、语文99分的好成绩,在全公社被称为“百分班”;由李长信校长牵头,联合李长旺、李长星、李成文老师,再加上学生李长勤等组成的学校篮球队,多次在陵县(今陵城区)和德州地区(今德州市)组织的篮球比赛中斩获佳绩,还被邀请到周边县市参赛,甚至曾受邀前往惠民地区(今滨州市)参赛。
1974年,李胡联中合并入糜镇联中。在办学的5年里,学校为本村及周边村庄培养了300余名学生。1977年恢复高考后,原李胡联中的学生中,陆续有10余人考取大中专院校——我们村的李兴民、赵思贵、李芹和我等4人先后入学,一个小村能有这么多人考上,在当时实为少见。此外,学生中参军入伍的有20余人,其中数人在部队提干,我们村的李长勤、李长瑞等,后来在部队均担任副团职以上职务。这些成绩的取得,无疑得益于当初李长信校长的严格教学管理,以及老师们辛勤付出所打下的坚实基础。
到了糜镇联中后,李长信任学校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我上初一时,有一段时间他还曾给我带过代数课。他的代数课在全公社闻名,授课严谨认真,为我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学习基础。
课堂之外,李长信老师十分注重家访,也善于发现学生中潜在的问题。1975年春节过后不久,他来我家家访,无意间看到了我用自行车链条自制的“洋火(火柴)枪”,以及用喷雾器无缝钢管自制的“火药枪”(所用火药来自没响的鞭炮)。当时,这两种自制玩具枪已有致人受伤的案例,他当场给我讲清其中利害,随后将“枪”收走。之后,他在学校召开大会,详细陈述此类玩具的危害,同时收缴了其他学生手中的“枪械”,防患于未然,成功避免了学生间不必要的伤害。
1976年,糜镇联中增设了两个高中班,我于当年顺利升入该校高中班。此时,李长信已任校长,还担任我们的政治课老师。随着班级增多,学校对纪律的要求愈发严格——对于非住校生,学校规定上学、放学必须列队行走。有一次,我们村十几名学生早自习后回家吃早饭,快到村口时队形乱了,恰巧被骑车赶来的李校长看到。我们原以为他是本村人,不会惩罚我们,可没想到,他二话不说,让我们整队立即返校,还骑着车在后面监督。结果,我们那天都没能吃上早饭。正是他的这份严厉,让我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规矩与纪律。
1977年,我升入高二不久,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学校对高二两个班的140余名学生进行统一考试摸底,之后重新分为重点班和普通班。我因考试成绩排名第一,被分到了重点班。学校还将我与考试成绩分别为第二、第三名的两名同学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在李长信校长和班主任刘学敏老师的办公室之间腾出一间屋子,在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麦秸,让我们住校学习,同时还为我们提供点灯用的煤油。当时的条件虽十分艰苦,但这已是学校对我们的重点关照。在此期间,我还跟着李长信老师学会了刻钢板,经常协助老师印刷各类学习资料。
1979年,我考取了师范学校;尤其是1981年参加工作之后,每次回老家,我总会抽空去李长信老师家坐坐,把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跟他聊聊。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及时给予我指导,几十年来从未间断。只是随着年龄增长,因在村里我们辈分相同,后来每次见面,我大多以“哥”相称。在我心中,他早已不只是一位良师,更是一位益友,一位可敬的兄长。
2003年之后,我和李长信老师两家先后搬到了陵县县城居住。2004年春节,我去给他拜年时,他说村中在城里居住的已有十几户人家,提议让我负责组织一下,每年搞一次团拜聚会。我与他商定好细节后,当年便举办了全村在县城居住人员的第一次团拜聚会。聚会时,作为长者,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咱李家胡同村是全省最早的省级文明村庄,如今我们身在县城,要继承和发扬村里良好的村风,踏实做事、诚实做人,互帮互助、勤奋工作,严格遵纪守法,每个人都不能做给村庄抹黑的事。”
2018年,李长信老师与世长辞,享年80岁。
作者简介:李兴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曾任陵城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财经工委主任等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