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四十载 无悔执教路
□王朝忠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成为一名教师,是我少年时期的夙愿。天遂人愿,当我梦想成真站上三尺讲台后,我矢志奋斗了四十载,始终钟情于讲台,关爱着学生。那些平凡却饱含意义的悠悠岁月,如今如潮水般在脑海中涌现……
1964年8月初,怀揣着梦想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我以优异的成绩踏入平原二中——这所德州地区重点中学的大门,正式成为一名高中生。此次仅录取88人,分成两个班,每班44人,我被编入高一·一班。那时的我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风华正茂、充满朝气。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每日都沉浸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课堂上全神贯注汲取知识;课后积极投身长跑、打篮球等活动,还曾扛着铁锨步行30华里到平原城西挖台田,聆听老贫农的忆苦思甜报告,参与拥军优属活动……我们像茁壮成长的幼苗,尽情沐浴着阳光雨露,在不懈追求中努力奋进,只为最终实现梦想——升入师范学院,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高中毕业后,我回到村里投身繁忙的三夏劳动,挥汗如雨时,常想起“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诗句。随后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服从队长分配,推着独轮胶皮车加入根治海河的劳动,成了一名有文化的劳动者。那时总想着: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要义无反顾地去;唯有任劳任怨、不怕苦累,才能经风雨、见世面,才能为建设新农村贡献力量。
或许是我的表现得到了村民认可,他们给了我一份特殊的“优秀毕业证”——让我踏上教育之路,前往五里堡联中任教。这所由十余个自然村联合兴办的学校,坐落在五里堡村西,仅有两座土木结构的教室共八间,门窗破旧得只能用塑料布钉上;桌椅都是学生从家中带来的旧物,高低大小各不相同。没有运动场,狭窄的校园便是活动场;仅有的一副篮球架,竟是用胳膊粗的柳棍当篮杆,上面简单安着球圈,连篮板都没有,更别提其他运动器械了。办学条件虽简陋,但我心中满是光荣。校长李宝臻毕业于恩县师范,40岁左右,已有20余年教龄,为人忠厚善良,深受师生敬重。
他召集我们分工时,数理化课程(当时称工知、农知)备受争抢,最后剩下无人愿接手的语文课。校长将这一任务交给我,我虽有些无奈,还是遵从了安排。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我内心忐忑得像十五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学生们那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紧紧盯着我,让我愈发局促:低着头,手心、额头直冒冷汗,背上像有芒刺在扎,说话也磕磕巴巴。那45分钟,竟像腾云驾雾般恍惚而过。走下讲台时,才如释重负!
得失寸心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课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战胜困难。于是在校园僻静角落、家中天井或闲置宅基地上反复练习讲课。日复一日的坚持,终于让我能在讲台上应对自如。
这段经历的锻炼,让我受益匪浅。后来无论站在大学讲堂、电大或老年大学,无论面对风华正茂的学子、三十而立的中年人,还是年逾花甲的老者,我都能从容淡定、娓娓道来。
学校里的其他教师,都是平原二中毕业的前后级同学,有公办的,也有代课的。我作为民办教师,每月仅有5元工资,外加300工分(1个工为10分,1个工分价值0.15元),算下来每月收入50元。尽管待遇微薄,但我深知农民将孩子托付给我是信任,必须对孩子们的未来负责,一定要努力工作,决不辜负他们的殷切期望。此后我始终勤奋工作、任劳任怨,年年被评为公社、学校两级模范教师,在这所学校一待就是10年。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我有幸被德州师专中文系录取。1978年春踏入校园深造,终于圆了大学梦。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979年底,毕业在即。中文系书记刘继发宣布我留校工作,这个消息让我大为震惊——完全出乎预料。我多次申请回平原二中,既能教学又能兼顾家庭:家中老人需要照顾,孩子尚小,又缺乏劳力,实在需要我在身边;况且德州离家有百里之遥,难以兼顾家庭。为何会留下我呢?冷静后暗自思量:或许是学校师资短缺,本科生尚未毕业,从中学调人又困难,这只是权宜之计、应急所需;或许是我为人忠厚、尊敬师长、学习勤奋、成绩尚可的缘故吧。
结果公布后,我回家与父亲商量。他坚定支持我留校:“你是国家的人,就该听从分配,家里的事不用操心,我来承担。”
我已到而立之年,本应承担家庭重担,如今却将责任压在年已花甲的父亲肩上,心中满是愧疚。父亲年过六旬,本应安享晚年,却仍像年轻人一样挑起家庭大梁,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正像歌词里唱的“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却尝了三分”,他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父亲的话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我下定决心,绝不能辜负他的期望。留校是领导和老师的信任与关怀,既然留下,便要安心工作,以实际行动回报这份信任。
此后,我勤勤恳恳,从不拈轻怕重、挑肥拣瘦,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带领学生到各县中学实习、去济南参加高考阅卷等任务……也因此受到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与好评。1989年,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
我教授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知识面广且内容深奥,而我自身文化基础薄弱、学历不高,又无耀眼光环加持。面对的学生都是高考佼佼者,他们对我信任度较低,让我深感压力,颇有小马拉大车的无力感。
但我深知开弓没有回头箭,唯有知难而进。“许多东西不是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干就是学习。从战争中学会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于是我发扬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充分利用点滴时间自学:常常挑灯夜读至深夜;黎明时分,便立即起床,手不释卷,孜孜以求。真正做到“三更灯火五更鸡”。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间先后通读了两种版本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古代作品选》及其他相关书籍。
我遵循孔子“每事问,学而不厌”的教诲,遇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和内行请教,常跑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暑假期间积极参加全国学术会议,聆听知名专家讲课,受益匪浅;到校外辅导电大课程,在实践中边干边学。正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锻炼、提升自己。凡是要讲解的文章,都努力背诵下来——“熟能生巧”,如此讲课时才能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认可。在学生评教活动中,我被评为古代文学组第一名;95级学生贺秀红还在《德州学院报》发文赞扬我。其间,我参编多部《古代文学教材》,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1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1996年,我成功晋升为副教授。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回顾大半生,虽未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也没有重大失误;虽有遗憾,却无大的缺憾。自觉对上无愧于国家、领导和恩师,对下无愧于莘莘学子——我已竭尽全力。
最后,以我所作的一首拙诗结尾:
岁月催霜雪满头,
杏坛四秩乐悠悠。
书山探宝五更鼓,
学海寻珠数度秋。
三尺讲台传术业,
一支粉笔育风流。
今观桃李花争艳,
馥郁清香溢九州。
作者简介:王朝忠,1960年至1968年在平原二中读书,后在恩城镇五里堡联中任民办教师,从教10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德州师专(今德州学院),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