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为笔 不负韶华
——李进刚的方寸世界和执着人生
□张汝奎
我与李进刚相识于1988年,因志趣相投而结缘,至今已近四十年。彼此退休后,因住处相近,时常相聚畅谈,成为一生的挚友与知己。
李进刚为国庆76周年所作
我们在一起,聊过往,谈爱好,分享各自心中的追求与执着,也谈及生活中的闲适话题。每每谈到兴起,两个老头儿(进刚兄年长我四岁)便会相视一笑,举杯小酌一口低度白酒,继续畅谈。无论是小聚还是街头偶遇,总是言犹未尽、意犹未尽,却又不得不匆匆归家——因为进刚兄常提起,他在家最拿手的是包饺子和刷洗碗筷。他常对我说:“包饺子看似简单,实则不然。饺子好包,但要包得美味却不容易,得让全家人都爱吃,吃了这顿还想下顿。”久而久之,我得出一个结论:进刚兄心细如发,无论做什么事都细致入微。多年来我深知,他在家能做针线活,会用缝纫机做衣服,还会缝制被子等。
进刚兄的细致,更体现在他一生的挚爱——篆刻上。他早年曾告诉我,学习篆刻虽始于偶然,但他却以不懈的追求和坚定的执着坚持了下来。1995年德州撤地建市时,他书写的“德州市人民政府”牌匾,曾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
1968年,李进刚入伍于北京卫戍区警卫第四师。在京期间,他常去中国美术馆观看书画展览,对艺术产生浓厚兴趣,由此与奇妙的篆刻艺术结缘。1985年初,经著名篆刻家张志强引荐,他开始跟随篆刻大家李文新学艺。此外,秉持“诗书画印不分家”的理念,多年来李进刚也一直在诗、书、画方面潜心钻研。蛇年春节,德州报纸专刊曾刊登他的一幅贺岁篆刻作品,印边巧妙地设计成小蛇形状。篆刻让他的生活充实而充满乐趣,也成为他修身养性的方式。“在方寸之间经营得如此艺术,心不静是做不到的。学习过程中,也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他说,“我不吸烟,也不打麻将、扑克,篆刻就是我最大的爱好。”“我还在不断努力。人生在世不容易,既然选择了篆刻作为爱好,就一定要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当18岁的李进刚穿上军装时,他只读过六年小学,书法、篆刻与他毫无交集;如今,76岁的李进刚已形成自己的篆刻风格,千余方作品发表于全国数十家报刊,部分作品被地方政府作为礼品赠予国际友人,数百方印流传至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法国等国。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李进刚说,马克·吐温的这句名言一直是他的座右铭。
如今李进刚已76岁高龄,但仍笔耕不辍,每日坚持学习与篆刻创作。“篆刻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享受。”进刚兄如是说。
“早年因学识有限,我只敢照搬书上的字体,不敢有丝毫发挥,生怕出错。如今我已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敢于创作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谈及篆刻心得,李进刚总有说不完的话,“篆刻创作讲究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布局必须精心安排,不能只是简单拼凑。另外,同一方印中,字的朝代不能混淆。汉官印只能用汉代文字,绝不能掺入小篆。”
李进刚表示,数十年来,篆刻让他的生活充实愉悦,也陶冶了他的性情。如今他身兼多职: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德州印社理事、德州市书协理事、德州市直机关书协副主席、德州太白画苑篆刻家、德州新华书店文化路店篆刻家。
这就是我认识的李进刚——谦逊好学、待人诚恳、为人厚道。他的篆刻作品独具匠心,他的诗歌也清雅隽永。谨以李进刚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尾:“年愈七旬皱纹多,醉心金石痴篆刻。摹秦宗汉师陈斝(篆刻家陈巨来),追梦西泠刀不辍。”这首诗是李进刚于2025年写下的自勉之作。他的励志故事还有许多,他的篆刻作品仍在不断涌现,他的人格魅力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将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与奋斗的方向。
作者简介:张汝奎,1954年生,已退休。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