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岳长金:追思岳母


追思岳母

岳长金

9月26日上午9时许,得知岳母陈淑云(原名陈淑德)以91岁高龄在家溘然长逝的噩耗,我全家立即驱车四百余里赴保定奔丧。高速路上车轮滚滚,四十余载母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也随之涌上心头……

岳母是深明大义的厚道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支持丈夫安心服役,她毅然放弃安逸生活,拖着一家老小落脚海岛,这一待便是数十年。八十年代初,经人介绍,我与她留在海岛的长女相识、相知并结为连理。初登岳丈家门时,我出身贫寒,才不出众、貌不及人,仅是个小连副,当时的窘迫模样,竟像“刘姥姥初进荣国府”般不安。岳母看出了我的拘谨与局促,平静地说:“人品比貌相重要,日子比树叶长。海岛出息人,我信服部队、信服军人。”此言一出,令我顿悟。此后,无论在连队还是团、师机关,我始终勤奋努力、不断进步,也算给岳母家撑了些门面。

岳母是左邻右舍眼中的善良人。她待人热忱,凡有人路过家门,总会热情招呼,邀人进屋坐坐、喝口水;虽身处海岛,却从无异乡之感,谁家有难处,她总会出手相助;邻里们也把她当作知心人,谁家有烦心事儿,都爱找她唠叨倾诉;邻里相处间,她从不与人争辩,偶有摩擦,也总是选择隐忍、沉默,日子久了,邻里关系自然愈发融洽。在家里,她更不允许争吵,常说:“吵闹丢人,呛呛起来,谁对谁错说不清,就算吵翻天也解决不了事儿。”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里,藏着最本真的生活智慧。

岳母是任劳任怨的勤快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全家老小九口人,仅靠岳父一人的工资维持生计。坚强的岳母,硬是凭一己之力,精心赡养家中老人,含辛茹苦拉扯大六个子女,如今孩子们均已安身立命;就连她的十几个孙辈,也都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岳母的前半生,是从苦水里一步步蹚过来的。为补贴家用,她起早贪黑,要么去建筑工地筛沙子,要么到家属工厂当小工,要么帮岛上渔民晒海带、拣海红、剐扇贝。尽管风吹日晒、又苦又累,她却从不计较、从不抱怨,每天出工总比别人早。她的为人处世之道,源于发自内心的善良,更源于潜移默化的家庭熏陶。

岳母是心态平和的乐观人。与岳母相处多年,我深知她心胸宽广、生性豁达,尤其喜欢热闹,总盼着人多些。每次全家几十人欢聚一堂,看着满堂儿孙,她总能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喜不自胜、格外开心,还总爱说:“咱后辈有人,就有希望。”在岳母心中,家族兴旺,是陈家几代人的夙愿。每逢电视播放《父母爱情》,那熟悉的海岛、海水,还有剧中那群鲜活的人,总能让她驻足观看——凡播必看、每集不落,百看不厌。或许,剧中的情节是她心中的精神家园;又或许,是阔别海岛几十年后,那份深深的眷恋在作祟。我曾提议,趁着晚年的岳母喜欢近郊游,择机陪她回长岛看看,不料她却以“人老不远走”为由坚决拒绝。我心里清楚,她是怕给儿女添麻烦,这份体谅,也留下了“此事古难全”的无奈与遗憾。

多年前,我曾写下《母亲岳母一样亲》一文,先后在地方、国家及军队报纸副刊发表。2020年岳父过世后,我又撰写了《岳父是我心中的山》,获得省内外媒体好评。自那时起,我便想再写一篇文字纪念岳母,却始终未能落笔。如今时常感念老伴的实诚、善良、包容与付出,细想之下,这份优秀的品行,正是源于她身后那位贤惠、贤明的母亲——我的岳母。或许岳母从未说过“言传身教”这四个字,可她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份人生准则。

人们常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可我却始终以“整个儿”的标准要求自己。逢年过节前去探望,无论怎样倾情回报,比起岳母对我一家山高水长的恩情,总觉得仍有亏欠。她让我学会了太多,也懂得了太多——她的慈悲、仁和、宽厚、坚韧,还有那份知足、淡定与从容,早已超出我的想象。于我而言,她是母亲,更是生活中的良师。近来常想起电影《731》片尾的那句话:“你若记得,我便活着。”平心而论,岳母是个平凡人,可她身上的那些闪光点,汇聚起来便如同一盏明灯,足以永远照亮我往后的漫漫人生。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