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立新:我的德州发展规划“之缘”







我的德州发展规划“之缘”

王立新

即将提交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成为全国各级制定和完善“十五五”规划的纲领性文件。自去年起,各级已陆续启动“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因个人工作职责所在,三十多年来,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从“八五”到“十五五”多个德州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制定过程,留存下诸多难忘记忆。

1990年8月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至德州地区计划委员会工作。在计委办公室短暂任职后,我与同期入职的几位年轻同志一同被调至计委研究室,边学习边工作。当时,正逢德州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草案(1991-1995年,即“八五”计划)的修改审核阶段(自“十一五”起,国家及各级五年发展计划名称统一更改为“规划”)。领导安排我们几位年轻同志参与德州“八五”计划草案的文字核对工作,这是我首次接触五年发展计划。尽管当时我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尚不完全了解,但通过参与这项基础性工作,我对五年发展计划的基本框架结构,以及德州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社会事业的概况有了大致认知,这对我后续工作大有裨益。

1994年下半年,德州地区计委启动“九五”计划(1996-2000年)的编制工作。为此,单位专门组建了由委党组领导的“九五”计划编写小组,由综合计划科科长具体牵头,另调我及相关科室两名同志加入。当时我们四人年龄均未满三十岁,除科长是拥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老计委”外,我们三人参加工作仅三四年。但领导对我们寄予厚望,希望我们通过参与此次五年计划编写,全面掌握德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同时提升文字材料写作能力,为今后开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由于当时单位办公条件紧张,专门在宿舍区文体活动室调剂出一间大房间,作为编写小组的集中办公地点。工作启动后,我们首先从整体层面搜集、调度“八五”以来德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数据,开展相关调研;同时与各职能部门座谈交流,了解其未来几年的发展设想。在此基础上,我们共同研讨确定“九五”计划的指导思想与结构布局,研究提出“九五”期间德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任务、发展目标、指导原则、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等内容。在工作分工上,我主要负责第三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部分的编写,但全文仍由科长带领大家共同研究讨论。1995年初德州撤地建市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九五”计划编写工作,多次听取汇报、作出批示并给予指导(1995年5月,原牵头科长调任县里任职,编写小组改由国土规划科科长负责)。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各级在制定“九五”计划时,还需同步展望至2010年的远景发展目标。1996年6月,《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先后经市长办公会、市委全委会、市人代会审议通过,由市政府正式印发实施。作为地级德州市成立后的首个中长期规划,“九五”计划具有特殊意义,其中制定的各项发展目标也已全部如期或提前实现。

1998年10月,单位科室人员调整,我原本期望能调至具体负责项目的科室工作,但委领导希望我继续发挥在文字材料方面的优势,于是安排我担任国土与长期规划科科长,并明确由我具体牵头负责德州市“十五”计划(2001-2005年)的编写工作。为强化工作力量,单位专门为科室调配了两名全日制研究生(当年全委仅三名研究生)。

1999年上半年,市委提出“建设城郊型农业、商贸型城市、能源化工纺织基地”的战略构想,安排市委政研室与市计委共同开展相关研究,单位委派我协助市委政研室领导推进工作。通过充分调研分析,研究小组起草的专题研究报告,成为市委、市政府当年召开的专题研讨会的主题报告,也为“十五”计划的编制奠定了前期基础。

1999年8月,市政府对“十五”计划编制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市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计委。市计委党组提出全委动员、人人参与的工作要求,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各分管副主任及有关科室分工负责的机制。编写工作正式启动后,历时长达一年半,经反复研究修改、十易其稿,最终于2001年2月经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印发实施。

如今回想,“十五”计划编写工作有两个“前所未有”:一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从思路研究到纲要起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批示5次,听取起草组汇报3次,市政府组织专题研究2次(其中1次市政府全体会议以封闭式形式,用两天半时间专题研讨),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3次;二是社会参与度前所未有。德州“十五”计划编制首次采用规划体系模式,除总体规划纲要外,还包含15个专题规划与11个县域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题规划、县域规划横向关联、纵向贯通,避免了“各说各话”的问题。尤其在规划初稿形成后,广泛征求了市四大班子领导、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各民主党派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为规划的修改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尽管“十五”计划的具体编写工作主要由我们起草组三名同志承担,但这绝非“坐而论道”“闭门造车”,而是市计委全体同志乃至全市上下群策群力的成果,更是全市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004年后,因个人工作单位调整,从“十一五”到“十三五”这三个德州五年规划的具体编写工作,我未再直接参与,仅就全市外经贸与商务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写,提出过一些个人意见建议。

2020年初,市政协将当年专题议政性常委会的主题确定为德州市“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编制工作,并明确由经济委具体负责大会发言相关事务。在市政协主席会议领导下,我带领经济委全体同志,精心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在与市发改委等部门对接沟通的基础上,提前谋划,围绕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拟定了20个重点发言推荐选题以引导方向,广泛征集大会发言材料。工作中,我们加强调度、严格筛选委员上报的发言材料,并做好动态指导,确保材料质量。2020年7月22日,德州市政协十四届十七次常委会召开,11名委员围绕德州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分别就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数字经济发展、交通物流、公共卫生等重点、焦点、热点问题做大会发言。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20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到会听取发言,会议取得良好效果。会后,我们综合委员议政建言内容,起草形成政协专题议政报告,报市委、市政府参阅,其中诸多意见建议被相关部门吸收采纳。

自去年起,各级又陆续启动“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的编制工作。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老兵”,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我于今年初代市政协经济界别组起草了《编制德州市“十五五”规划需要把握四个原则》,提出应把握战略性、保持连续性、注重科学性、确保可操作性的建议,并作为经济界别集体提案提交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部分意见建议已被吸收采纳。这或许可算作我三十多年来多次参与德州规划编写工作的“尾声”了。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