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如歌 温情长流
——写在这暖心的十月
□贾敬德
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千百年来,“孝老爱亲”始终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我国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4年底,60岁以上人口已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如何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不仅是每个家庭的课题,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温度计”。

2025年10月10日至31日,全国“敬老月”活动以“弘扬孝亲敬老美德,共建老年友好社会”为主题,在华夏大地铺展开一幅温暖的画卷。而10月14日,德州世纪广场上那场由市老龄委主办、民政局与德城区政府承办的“敬老月”主题活动,恰似一滴水珠,折射出整座城市对老年群体的深情守望。
从“国家温度”到“身边实惠”
活动现场,一位白发老人跟我说:“现在日子越过越踏实,咱赶上了好时候!”他的感慨,道出了千万老年人的心声。国家层面的关怀从未缺席。自2005年起,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已实现“21连涨”,2025年调整方案中,70周岁以上老人还可额外获得倾斜补助;《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让老年人的“钱袋子”跟着经济发展同步鼓起来。地方政策更显细致入微:德州为8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发放高龄津贴——80至89岁每月20元,90至99岁每月45元,百岁老人每月360元;医保政策向退休群体倾斜,门诊报销比例高于在职人员,笔者在社区买感冒药时享受到了75%的报销,70岁以上老人每月还有125元划入个人账户,买药几乎“零负担”。这些数字背后,是国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注脚。
从“出行便利”到“生活圈覆盖”
活动现场最热闹的,莫过于“适老服务体验区”。志愿者向老人们介绍:“60岁以上本地老人可办理免费公交卡,在德城、天衢、陵城三区乘车全免费;去外地,凭身份证也能享受优待。”公交车上那句“请优先为老人、孕妇让座”的温馨提示,让许多老人眼眶泛红——这不仅是规则的约束,更是文明的自觉。
更温暖的,是“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悄然成型。德州以“居家+社区+机构”为主体,构建起“9064”养老模式: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在家就能享受助餐、助洁、助医、助行、助浴、助急的“六助”服务;6%的老人依托社区养老,2024年建成的100个助老幸福食堂示范点,解决了独居老人的“吃饭难题”;4%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各类养老院通过医养结合、智慧照护,让老人的晚年更有尊严。2019年出台的《德州市养老服务条例》,是全国首部地级市综合性养老法规,配套的专项资金补助、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如同细密的针脚,缝牢了养老服务的每一处缝隙。
从“当下温暖”到“长效守护”
活动尾声,市老龄办负责人透露:“2025年年底前,德州将建成‘市级—县区—街道—社区’四级养老设施体系,全面打造‘老有暖养’的老年友好城市。”这些信息让人心潮澎湃——它意味着,孝亲敬老不再是“一阵子”的活动,而是融入城市肌理的长期工程。
站在世纪广场的银杏树下,看着老人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我忽然想起活动主题中的“共建”二字。孝老爱亲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社区工作者的入户走访,志愿者的陪聊理发,邻里间的“代买代办”,甚至年轻人一句“奶奶您慢走”的问候,都是温暖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岁月如歌,唱不尽人间真情;温情长流,润泽着银发时光。当“敬老月”的暖意从德州蔓延至乡村,当“老有所养”从政策文本变为生活日常,我们便是在用行动诠释:一个文明的社会,必是对每一个生命阶段都保持敬畏的社会;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必是对每一位老人都温柔以待的城市。
愿这份温暖如十月阳光,常驻每一位老人的心田;愿孝亲敬老的美德,如银杏叶般年年飘金,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贾敬德,大学本科,山东华宇工学院退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