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葆国
镇北堡
古堡何岑寂,西风几度残。
孤灯慈母泪,断磨女儿叹。
谁把心头结,翻成屏上弦。
许多老故事,都付贺兰山。
沙坡头羊皮筏工
雨风单棹释,生命两肩扛。
皮筏荡童梦,花儿唱夕阳。
桨摇岁月远,心逐浪涛长。
华夏千秋史,撑开诗一行。
新年感怀
正慰开篇语,遽惊沪上僝。
荣枯本同道,新旧不因年。
洪泻凭疏导,乾坤赖转旋。
应怜驭云势,安定在当前。
艇游溢泉湖
磁窑接玉泉,妙手抚云弦。
已得泥中味,又抟水上烟。
开怀风在抱,拾句浪推船。
黑白宁心志,乐行天下先。

醴陵五彩书屋题壁
兰秀凭添雅,文多自酿春。
开篇会星斗,入境揽风云。
三页诗生慧,一杯茶洗心。
临厅须静语,此有读书人。
游渠县賨园
渠江细雨岸,一路说賨人。
忠直雄成汉,精诚焕平秦。
生虹四桥阔,排闼八蒙新。
连阙文脉远,民风抱酒醇。
秋方贾岛峪记行
四年间,余曾三访云居寺、韩村河、云盖寺寻贾岛故里,但因时人不知贾岛何人者众,偶有知者亦不知其所居者何,终未得见。偶有的车司机询其父得知,距房山二十余里山村者曰贾岛峪,疑为贾公故里。今秋,士海兄告知,已得确址,遂于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偕钱教授志熙、申会长士海二兄,得房山诗协冯君少邦、李君瑞祥二兄引导,同访贾岛峪。一路黄花匝地,古道坎坷,至巨崖山口,指顾偏峪已遥遥在望,却又因地处京西煤矿防陷区,时已过午,山险林密,路远石滑而为护山人劝阻,半路而返。不竟余怀,遂成一律。
贾岛知何处,山门今始开。
偏村因矿殁,古道为诗裁。
石驮推敲去,杖扶平仄来。
黄花不言瘦,犹自抱苍苔。
贾公故里数访不值,于怀耿耿,丁酉九月三日,偕立夫、新河二兄再访,终如愿以偿。深山红叶,高峪淡云,沿石径、访偏村、寻古寺,步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之境界,咏诗思人,流连忘返,遂以“移云根”分韵,庚次移字五律一首。
临溪三两户,道是故人篱。
苔滑潭犹映,诗存树已移。
寻声影独立,解意泪双垂。
石径秋红远,家山归未迟。

初春
节令非由客,花开一夜间。
草从遥处润,晴自湿时还。
衣热街头女,茶香忙里闲。
催诗红杏语,宜酿不宜删。
星夜自西安之商洛
车过板桥驿,情回洛水头。
新村失茅店,斜月隐层楼。
灯直群峰渺,衢通数隧幽。
景迁时亦进,绝句待重讴。
题永兴银楼
聚宝由来远,一楼衔誉生。
飞檐拱云合,画栋出尘清。
室雅何须大,才高不在名。
银池涵晴露,如见醉翁亭。
李葆国小传
李葆国,字塬村,1952年生,武城人,出身于山东省优秀教育世家。中华诗词学会学术部原副主任,教育部颁布的《中华通韵》研制组执笔人,现任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常务副主任,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高研班导师,中华诗词学会《吟苑英华》《中华诗词文库》《中华诗词存稿》编辑,著有《石桥轩吟稿》两部。
李葆国之家族诗书传家,其伯祖父李鸿渐、祖父李鸿庥、父亲李尚中两代三人合著有《听春雨楼诗文集》。
李鸿渐(1883-1939),1905年,与其弟鸿庥一同考入山东省优级师范学堂,后共同留校任教。曾任省立五中教务长、一中校长、省财政厅佥事、山东省临时议员等职。1935年因不满时局辞职回籍,著有《金陵杂咏未定稿》手抄本等书存世(见《武城县志》)。
李鸿庥(1885-1955),历任省立一师、三师、二中教师、教务长、校长等职,献身教育近30年,为早期山东正谊中学捐款办校人之一,山东教育图书社发起人和股东。七七事变后,不事敌伪,回乡执教私学,悬壶乡里。1950年曾出任山东文史馆馆员,翌年因病还乡,1955年病逝,著有《东瀛游记》等作品(见《武城县志》)。
李尚中,中共党员,离休干部,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未了轩吟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特约编辑|王淑芬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