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戴连强
众所周知,1931年10月21日, 美国国会决定全美同时熄灯一分钟,以此表达对刚刚去世的却一生拥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的伟人爱迪生的敬意,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进入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更是须臾也离不开电了。

我是60年代中期出生在鲁西北农村的,从上学到工作,亲历了电力事业的发展历程。那时候的农村,如果某个家庭有一样家用电器,那可能就是手电筒,再奢侈一点可能还有收音机,即使有手电筒的人家也是凤毛麟角。那时候我们经常玩的东西就是买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用一节细小的电线把灯泡分别连在电池的正负极上,看到它发亮,看到它的神奇,非常开心。我们上学时用的是自己用墨水瓶和自行车气门芯做的煤油灯,每天熏得鼻子里黑乎乎。高档一点的用泡子灯,但要经常擦拭熏黑的玻璃灯罩,不小心还容易划破手。还有一种提灯,学名叫马灯的,是铁制的,中间有玻璃灯罩,用的也是煤油,好处是可以在室外用,不怕风吹,现在鲜能看到了。记得我们村西架设第一道输电线路时,为了竖起那根高大沉重的水泥电线杆,村里几十个壮劳力,另加一头牛,手拉肩背才立好。当然,我们村当时还没有用上电。说书的那时在农村比较常见,往往有两三个说书艺人,在大队书记家里吃了晚饭,在院子外边点上贼亮的嘎石灯,喝口水,清清嗓子,便开始了。说书人有敲鼓的,有说唱的,有时手里还拿个铙拔之类,一晚上咿咿呀呀,嘶哑着嗓子,什么内容那时还不甚懂,说到高潮处,观众发出一片叫好声。往往说到深夜,孩子们在大人怀里睡着了,还没有收场。当时村里有时来了流动电影放映队,都是他们自己带着发电机。上初中时,每个班里点一盏汽灯,亮如白昼,有专人负责点,特点是亮度大,但灯罩容易坏。后来转到了公社所在地中学,开始也是用煤油灯,后来学校买来发电机,由一位物理老师专门负责发电,仅供学校照明,这是我们第一次用上电灯,同学们当时的欢呼雀跃之情至今难忘。后来,上了高中、大学,教室里窗明几净,晚上日光灯柔和而亮堂,相比古人求学凿壁偷光、程门立雪之艰辛而言,不可同日而语。
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德州工作,当时所在企业自己办的有厂报,每次由印刷工人用铅字排版,工作量大,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有几年时间,我在一个城中村租房住,由于租房人太多,电力不胜负荷,造成电压不稳,连基本的照明、看电视也不能保证,不得已还花不少的钱买来稳压器,才能解决问题。而且村里的自来水也定时供给,很不方便。
来德州30年了,眼看着我们德州城市变得越来越漂亮,随着城市主要街道的综合改造,路两旁林立的水泥电线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造型各异的太阳能路灯。城区修建了越来越多的供人们休憩的小公园,各种景观灯也星罗棋布,流光溢彩,既装点了城市,也装点了人们的心情。适应人们改善居住生活条件的需要,一个个设计新颖、各具特色的居民小区应运而生,家庭照明也不再限于单一而刺眼或昏暗的灯泡,各种灯具、灯饰琳琅满目,家用电器也应有尽有,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机关、学校、企业及各行各业,随着多媒体、网络的普及,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效率在提升。我们应该毫不夸张地说,是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社会效率。

作者 戴连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