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六) | 德州籍著名诗人李葆国诗词选

作者  李葆国

过青龙峡

解鞍松石畔,漫抚汉家琴。

峰动云在抱,风生情湿襟。

弦从天外响,韵向水边侵。

一曲弹无尽,悠悠动古今。


惠州谒朝云墓

东坡逢玉女,海角乐同途。

野菜入肠暖,时宜回望舒。

梅羞一香浅,月失半轮无。

长有朝云伴,孤山道不孤。


坡头镇夏夜有记

丙申初夏,赴云南镇雄县坡头镇考察,因山路险远夜宿镇上。这里是赤水河源头,也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时的鸡鸣三省处。傍晚,我们街头散步,群山环抱中,楼舍丛立,街道尚未铺柏油,直通小镇唯一一块广场。叫广场其实就是一块不大的平地,石板和甬道已铺好,但尚未立街灯,却早有人们聚此娱乐。夜空中繁星点点,与四面楼舍的灯光遥相辉映,一弯初月挂在不远处峰头。小镇很美,回到客栈即成小诗。

何处闻街舞,乡场自带灯。

山形拱初月,农舍亮孤扃。

犬吠夜尤静,客来村愈宁。

楼前两三女,携子数星星。

过清河茶堂村

孤台照野亭,径直麦青青。

路石犹留客,清阴曾抚庭。

茶凉井还在,人去话无停。

旭日说匡胤,春风相与听。


春访来禽馆

士子千寻地,今来半日程。

名园少俗扰,古木有禽鸣。

才大味知厚,书多廉自生。

清风不辞远,墨韵共乡情。


题兴仁县薏米深加工集团

一条流水线,宛如案头琴。

总把三农梦,翻成万户吟。

德分红利广,情播绿云深。

且看长弦上,铮铮数点金。


永济电机厂

铜丝结神力,高铁骋东风。

马达推云远,电流调速工。

友谊凭心动,和谐促脉通。

欲穷千里路,还望此门中。


云南镇雄县坡头镇

赤水河源头鸡鸣三界处

两涧分三省,群山汇一流。

曾经思若定,故事说从头。

险自重围去,功凭四渡收。

鸡鸣开万户,名胜立千秋。


过道口运河古镇

驱车巡古镇,一路说隋炀。

灯夜杨同柳,桨声客亦商。

帆思平野远,岸忆纤号长。

欲问明朝事,轻舟下汴梁。


诗坛创刊五周年致贺

欲说诗坛事,繁华无落英。

二安曜和璧,千古拜先生。

海退原同进,风来雨共鸣。

明湖倚河岳,柳浪和泉声。


李葆国小传

李葆国,字塬村,1952年生,武城人,出身于山东省优秀教育世家。中华诗词学会学术部原副主任,教育部颁布的《中华通韵》研制组执笔人,现任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常务副主任,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高研班导师,中华诗词学会《吟苑英华》《中华诗词文库》《中华诗词存稿》编辑,著有《石桥轩吟稿》两部。

李葆国之家族诗书传家,其伯祖父李鸿渐、祖父李鸿庥、父亲李尚中两代三人合著有《听春雨楼诗文集》。

李鸿渐(1883-1939),1905年,与其弟鸿庥一同考入山东省优级师范学堂,后共同留校任教。曾任省立五中教务长、一中校长、省财政厅佥事、山东省临时议员等职。1935年因不满时局辞职回籍,著有《金陵杂咏未定稿》手抄本等书存世(见《武城县志》)。

李鸿庥(1885-1955),历任省立一师、三师、二中教师、教务长、校长等职,献身教育近30年,为早期山东正谊中学捐款办校人之一,山东教育图书社发起人和股东。七七事变后,不事敌伪,回乡执教私学,悬壶乡里。1950年曾出任山东文史馆馆员,翌年因病还乡,1955年病逝,著有《东瀛游记》等作品(见《武城县志》)。

李尚中,中共党员,离休干部,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未了轩吟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特约编辑|王淑芬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