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文史|宫玉河:曾经的皇家贡品——恩县西瓜


曾经的皇家贡品——恩县西瓜

□宫玉河

西瓜,李时珍曰:“契丹破回纥,始得此种。”

胡峤《陷虏记》:“峤征回纥,得此种归。”

《学圃杂疏》:“金主征西域得之”。皆瓜以西名之确证也。



恩县瓜有名于京城,在清为贡品,即指西瓜而言。故邑人种西瓜者较他处为最多,尤以沙地出者为最甘美。今有种哈密瓜者,仍名哈密,以其种原出新疆之哈密,亦名枕头瓜,为其中之最良,多生于沙地焉。

以上是1942年铅印本《重修恩县志·实业志 》卷之六所记载的内容。这段文字引经据典,从三个古籍引述西瓜来历,又把恩县西瓜作为清贡品记录在案。之所以成为贡品,是因为“沙地出者为最甘美”,故种植西瓜者较别的地方为多。

最有意思的是胡峤,堪称西瓜入史第一人。胡峤,安徽绩溪华阳镇人,做过五代后晋的郃阳令(今陕西境内),后晋被契丹所灭后,会同十年(947),他进入契丹宣武军节度使萧翰帐下为掌书记,颇受赏识。不料萧翰妻子出于争妒,竟出昏招儿向官家告萧翰谋反,萧被杀,胡峤无所傍依,流落契丹多地。幸运的是,7年后胡峤逃归北宋,遂写了一部《陷虏记》,记录了在契丹的见闻,这类似于后来的《马可波罗游记》。“西瓜”一词即出于《陷虏记》。他写道:“自上京东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东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胡峤竟用当地人熟悉的冬瓜来形容西瓜,至此,就有了东、西两瓜,有意思吧!

那么,作为贡品的物产,要具有什么特点呢?《禹贡·疏》载:“贡者,从下献上之称,谓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异物,献其所有,谓之厥贡。”可见,贡赋之物,为一地“所生异物”,也就是特产之物。恩县西瓜能作为贡品进入皇家,定有其不凡之处。

经考证,恩县西瓜历史悠久,早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即开始栽培,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作为贡品的恩县西瓜,其品种为“三白西瓜”——皮如玉、瓤如脂、籽如珠,因而冠名“三白”。汁甜含蜜香,籽少爽口,瓤不懈,味不变。

古医书记载:三白瓜瓤亦称“白虎汤”,能除暑热, 治血痢, 解酒毒,治口疮;其皮曰“翠衣”, 亦有生津解烦之奇效;其籽甘寒, 清肺润肠,补中宜人,主治肠痛。据国家食品质量检验中心鉴定, 此品种不仅具有一般西瓜的清爽、多汁、体大、耐贮等品质, 更有丰富的氨基酸。

恩县,明初置县,1956年撤销,其所辖区域划归平原、夏津和武城三县。当年的恩县西瓜,主要种植区域在现在的武城县境内。

武城属黄河冲积平原,大运河贯境60多公里,河滩面积大,沙土地多,非常适宜种植“沙瓤西瓜”,所以武城县的西瓜多产于运河沿线。

在多年种瓜过程中,瓜农们不断探索新种植技术,例如,用一种俗称“油酱”的棉籽油油渣作为底肥,西瓜成熟后,放在案板上略做转动或挤压,能听见轻微的“沙沙”声。西瓜属于多汁瓜果,喜水,但水分又不宜过,不然的话不仅不甜,还会爆裂。武城县属半干旱地区,日照时间长。在西瓜生长季节,一面接受烈日暴晒,一面接受甘甜的运河水滋润。优越的种植条件,使得西瓜顺利生长。再加上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的糖分保留。于是,就有了“德州的西瓜武城的秧,德州的扒鸡禹城的汤”的谚语。还有“郭庄的煊饼,德州的鸡,武城的西瓜甜如蜜”的民谣。

正是:恩县不复在,西瓜留美名;昔年进贡帝王家,今朝百姓饱口福。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