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老式铅字打字机
□郭飞(陵城)
记忆中上学时,期中或期末考试用的试卷都是老师手写刻在蜡纸上,用油印机一张张印刷出来的,每一张试卷都倾注了老师的精力和心血。

后来这种纯手工刻字逐渐被铅字打字机取代。第一次见到铅字打字机是在我参加工作以后,被单位安排到打字室成了一名专业的打字员。办公室主任带我走进打字室,看到同事滕姐坐在一台打字机前“啪哒、啪哒”的正在打文件,旁边摆放着各个科室写好的文稿和已经油印出来的文件,右侧桌子上放着一台油印机,空气中充斥着淡淡的油墨味道,好像走进了翰墨馨香之地,内心升腾起一种激动的心情,我对打字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一台长方形的打字机,有滚筒、铅字盘和机头三大部分组成。打字机上方的滚筒是用来卷放蜡纸的,底座是一个长方形的铅字盘,由一个个小方格组成,方格内密密麻麻的镶嵌着一排排钢字,每一个钢字都可以用小镊子拿出来调整顺序,滚筒前面衔接的部件是机头,安装在机头上的字锤可以前后左右移动,在铅字盘里找到需要的钢字后,对准字盘把手柄向下一按,字锤衔住铅字盘里的钢字,“啪嗒”一声向上打到滚筒的蜡纸上,又瞬间放回到铅字盘的原处。这样一排排打印出来的文件,字体、字形都是一样大小,排版整齐、字迹清晰,比上学时老师手工刻写的要规范的多。
滕姐告诉我练习这台打字机是需要技巧的,手柄打字的力度要适中,用力小了字迹看不清,用力太大了蜡纸容易破,油印出来就会是一块黑点。
铅字盘里的汉字顺序有一张字盘表需要熟记于心,背熟后要找字快、看字准、手速快,全神贯注由不得半点马虎,要是漏打了字,就无法补救了,因为没有空余字符的位置了,整篇文稿全部需要重新打。
记得第一次独自打印文件的时候,对铅字盘还没背熟,便找来好多同事帮忙,按照铅字盘表的顺序在需要打印的文件中一个字一个字地标注出来,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完成。
那时就在心里发誓一周之内一定把铅字盘里的两千多个字背得滚瓜烂熟才行,以至于后来,下班回家路上看到商店的广告牌或门店牌匾的字都在心里想,这个字是铅字盘里从左边数第几行第几个字,那时做梦都在练习,练了好久才能够熟练的独自打印文件。
除了打字机,油印也是纯手工的,它主要由蜡纸、丝网、油滚、印油板组成,就像一个夹板,将打印好的蜡纸放在印刷的丝网上,将印刷纸固定在机器上,再用沾满油墨的滚筒在丝网上上下用力滚压,这样蜡纸上的字迹就印在下面的印刷纸上了。这项工作比打字容易多了,就是太脏了,往往几份文件油印出来,脸上、手上、衣服上全是油墨,洗都洗不掉,还有一件最喜欢的裙子沾上了油墨不能穿了,为此心疼了很久。但我还是觉得这项工作很骄傲,文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缕墨香都是通过我勤劳的双手打印出来的,那份喜悦就像自己写的文章被打印成铅字一样幸福。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逐渐替代了铅字打字机,会拼音就会打字,再也不用背铅字盘表了,而且用电脑打完的文件还能永远保存,随时可以增删章节。
时光荏苒,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科技的电脑和打印机不断地更新,电脑除了打字还有好多功能,我们走进了全新的世界,指间流畅的键盘敲击声如美妙的旋律一样悦耳,打印速度更以秒为单位,不仅能复印还能扫描。那种纯手工的老式打字机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我们脑海深处永远的回忆。
作者简介:郭飞,女,陵城区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在《山东精短文学》及德州日报新媒体等报刊媒体平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