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味菜卷子
□宋云亮
菜卷子,又名菜团子。在夏津县百里方圆,东至马颊河两岸,西至大运河两岸,堪称家喻户晓,大小饭店食谱上占据榜眼。
如今吃的菜卷子名类可多了,有牛羊肉大葱的,有海鲜的,有猪肉白菜的,有红萝卜粉条豆腐素的,有荠菜肉的,有蒜黄鸡蛋的,还有土豆丝的等等。夏津县黄河故道有千亩古椹树,德百度假村饭店等大饭店还推出椹叶肉丝、鸡蛋馅的,真是想吃什么馅的什么味的样样俱全,应有尽有。有大锅蒸的,有电饼铛油烙的,还有小巧精制油炸的;有死面的,有烫面的,还有发面的。夏津县喜文化喜宴中心等婚宴待客的饭店,还有带喜庆含义的吃盒子喝琪子的同时,推出吃菜团子,喝珍珠琪,意味着团团圆圆,和和气气等美好幸福之象征,更是把美食吃文化又推向一个高潮,赋予了更有诗意和韵味的内涵。
纵有名目之多,味道之广的美食菜卷子,但每每吃起来,总是忘不了小时候母亲做的掺假菜卷子,那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掺假的菜卷子是经济困乏,日子贫寒时代的产物和“创举”。菜卷子一共分两层,第一层是小麦面粉擀制成的薄饼,薄薄的、圆圆的,作为菜卷子的外皮。第二层是用菜叶和玉米面或高粱、地瓜干面放上少许食盐调和而成的馅子,摊平摊匀在白面薄饼上,然后慢慢地轻轻地卷起来,像一条大鲤鱼形状的两头扁中间厚,放在锅里蒸熟后便可以食用。有一层白面,有些菜馅,吃起来比单吃粗面子干粮愿意吃。
母亲心灵手巧,她给我们做的菜卷子,更是五花八门,花样繁多。她有时在粗面子里掺些白菜叶、红萝卜、茄子块之类的,有时还用灰菜、扫帚菜等野菜。她还用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零钱买一点猪花油炼熟,做菜卷子时放上一点,再放点自家院子里种的花椒、小茴香配到菜里调和,吃起来味道就更好了。母亲每次吃掺假卷子时,她自己总是把两头切开后让孩子们吃,她自己吃中间的厚段。开始,我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哥哥大我几岁,他抢着吃了一块厚的,才知道中间厚的粗面子多,两头的粗面子少,白面多,好吃。可如今吃菜卷子都愿意吃中间的,里面馅子多最好吃。
记得哥哥订婚时,那时年头稍好点,日子好过了点,母亲喜得起了大早,先是和面,再调馅子。那次做的净面的菜卷子和小扣盒,又早早地擀好面琪子晾好,嘴里还不停地嘟噜:“也有团圆了,也有和气了!”纯白面、肉馅的、素馅的,满屋里飘香,等到上席吃饭时,母亲假装让我们兄弟几个写作业,被赶到了里屋光是闻味流口水了。母亲怕的是吃漏面了,就先让媒人、哥嫂吃。等吃饭了,母亲把剩下的端进里屋,让我们再一饱口福,四弟抢先拿了一块菜卷子,咬一口还是掺假的,他撅着小嘴放下又换了一块。事后才知道,母亲怕不够,新媳妇上门得有吃的,还有看的,母亲把掺假捏了个尖,放在托盘底下,上面全是净白面的。
母亲一生从来不疼惜自己,她想到的总是孩子们。
小小菜卷子也见证了人们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
作者简介:宋云亮,笔名,鲁峰,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12月26日出生于夏津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会员,夏津县散文创作基地主任,中国散文诗刊签约作家,《青年文学杂志》签约作家。自1980年发表处女作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时代文学》《当代散文》《东方散文》《山东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100多万字。多篇散文、散文诗、诗歌入选各类文集,并获省以上奖项。著有诗集《悠悠爱河》《爱的绿荫》,长篇小说《灵魂的祈祷》、散文集《晾晒不干的回忆》。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