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的家训
□郝新江
我的家训是父母常说的一句话:“锯响就有末”和“人勤地不懒”。就是这两句话,成就了我的幸福人生。
我的老家禹城市的郝屯坐落在美丽的徒骇河北岸,村子东面和西面各有一个水湾,一条小河像玉带缠绕着村子,河水自西向东流入青青的苇河。村东面曾有百亩的梨树和苹果树,春天,梨树、苹果树相继开起了花,微风吹过,花瓣像雪花洒满了大地。后来村庄因修建李三尖水库占用,成为禹城市城乡供水的水源地。
村中有一所郝屯小学,前身是1949年建立的郝屯完小,历史悠久,附近十里八村的孩子都曾在这里上学。可能是受其文化熏陶,改革开放后,村里出了很多中专生、大学生,还出了两个博士。其中一位是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那是我们从小学习的榜样,是当地人的骄傲。我的家距小学不足100米,每天我都是最早到校的,因为离家近,老师把教室钥匙交给我,每天早早地来开门。这也让我养成了从小不睡懒觉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我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父亲有一手木匠手艺,上世纪70年代去东北“闯关东”,1980年回来盖了村里第一座前出厦的砖房,买了村中第一部录音机。我记得买录音机前,父亲还开了家庭会议——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现在想想,那时还挺民主,说是怕买了电视机耽误我们姐弟三人学习。虽然我们心里不乐意,可还是口是心非地答应了。父亲还利用他的特长打了一个书橱,买来了我们喜欢的书籍。这让我们从小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可能是木匠的缘故吧,父亲的口头禅是“锯响就有末”,但他不墨守成规,经常搞创新,看我们姐弟年龄小,干农活吃力,就进行物质奖励。例如拾棉花一市斤奖励一分钱,哄得我们争先恐后抢着干,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家的生产效率。后来又延伸到学习上,搞年终奖励,不看过程看结果,班级第一名奖励10元,第二名奖励9元……最后一刀切,出了前10名没有奖励。父亲的奖励政策促使我们姐弟三人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由于距离学校近,下课后我家成了学生们必去的地方。那时候学生上学都不带水,我家的压水井旁经常围满了学生,院中也常常是水流遍地,一片泥泞,并且是叽叽喳喳吵个不停。而母亲从没有厌烦过,总是高兴地看着他们,那眼光像是慈爱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有一次,觉得他们影响了我睡午觉,就闩上了大门。母亲发现后打开大门并批评了我:“学生们喝不上水就会上火,会影响学习的,我也希望你将来外出求学,无论到哪里也都有水喝。”长大后,我遇到好多从郝屯小学毕业的学生,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的,谈论起来都说:记得学校东面是我家,记得我家的那口水井,记得那位曾让他们无数次开怀畅饮的母亲。这时我才发现,原来母亲的善良已经随着那甘冽的井水润入了学生们的心田,无声地影响到了他们,在他们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这么多年都不曾忘却。
家里供养我们姐弟三人上学,负担很重,可父母从没有喊过累,从小我就记得他们走起路来都是脚下带风的。他们也总是满面春风地对我们说:“你们只管上学,好好读书!”母亲是一名70年代的老党员,她的口头禅是“人勤地不懒”,天下没有白流的汗,没有白下的力。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们姐弟三人也都刻苦努力,90年代初接二连三通过考学跳进了“龙门”,工作后也都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2003年,我们将父母接到城里居住,可母亲还是闲不住,在楼前的空地上开发了一块菜地,种上了各种蔬菜。我说:“菜多得都吃不了啦!”母亲骄傲地说:“吃不了我就送给楼上楼下的邻居了。”为此,她的人缘特别好。因为终年辛勤劳动,母亲的身体一直非常好,偶尔感冒也从不输液,吃个脑清片就好了,从没有耽误过生产劳作。去年春节,母亲非常自豪地说:“多亏了老天爷给了我一副好身板,让我干活从没有感觉到累。”看着母亲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我眼里一团温热,转过身去,不让母亲看见。
“养儿方知父母恩。”我后来有了自己的女儿,为了让她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电视机极少打开,我和妻子都陪着她读书。直到有一次发现电视机无法打开,找来了修理工。修理工查看后,好奇地问:“电视机多长时间没有打开了?”我妻子想了想说:“大概一年半多了。”原来由于经常不看,电视机都潮坏了,我和妻子面面相觑。为了让孩子有爱心,我们从小就带她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为四川省彝族自治州的留守儿童捐献衣物,为失学儿童、白血病学生捐出自己的零花钱......我相信这些爱心行动一定会在女儿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将来开出美丽的花来。
去年,女儿考上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报考志愿时,我和妻子提醒她:学医非常辛苦,至少要奋斗10年。谁知女儿却说:“还有比学习更轻松更好的工作吗?”大一上半学期,女儿取得了全年级第五名的成绩,更令我和妻子惊奇的是她竟然还有时间阅读了23本课外书,看来学医也不是传说中的那么紧张。不但如此,女儿还利用奖学金给我们买了书,并且让我们在规定时间内看完。不得已,我们只好苦笑着放下手机,每天老老实实读书,以备检查。真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以上就是我们家的故事。我家的家风传承,既有“锯响就有末”的执着,又有“人勤地不懒”的自律,更有刻在骨子里的善良。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来源 | 禹城文学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