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李葆国
过 三 门 峡
曙开西峡斗阑干,
万里黄河一枕澜。
梦撷华阳霞几朵,
好裁新句到长安。

登 鹳 雀 楼
关河犹向画楼开,
笙鼓喧喧鹳影回。
古渡知圆铁牛梦,
季陵何故不重来。
焦 桐 赞
——“焦桐”作为焦裕禄同志的精神象征,又恰与古之名琴暗合,鼓而颂之
涵沙哺绿自峥嵘,
涓滴长含叶底情,
读破清贫知韵古,
民无疾苦是心声。
巧合岂非天作名,
修身唯念绿云平。
知音本是君家事,
每动心弦扬正声。
不求私利不求功,
涓滴黄沙志未穷。
欲烬贫寒犹带火,
万千泪雨报焦桐。
过单父半月台怀李白杜甫高适
梁园东望岳云恢,
好酒还须侠客陪。
诗约青梅煮银汉,
剑疏碣石有惊雷。
寒花初绽深秋后,
浩气微醺半月台。
千古金樽鸣绝唱,
汤汤不尽大河来。

新华社照片
壶 口 瀑 布
久蓄补天梦,来疏浩荡情。
尽砰未了势,贯作不平鸣。
一醉熔今古,半壶量浊清。
千秋丈夫气,每在此间萌。
沙坡头羊皮筏工
雨风单棹释,生命两肩扛。
皮筏荡童梦,花儿唱夕阳。
桨摇岁月远,心逐浪涛长。
华夏千秋史,撑开诗一行。
夏津黄河故道为母摘八百年桑椹感怀
虬干如娘抱,牵枝有暖流。
沙涵珠粒紫,海蕴淡香幽。
踮足叶间意,投怀故里愁。
奉慈尝几颗,一润到心头。
李葆国小传
李葆国,字塬村,1952年生,武城人,出身于山东省优秀教育世家。中华诗词学会学术部原副主任,教育部颁布的《中华通韵》研制组执笔人,现任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常务副主任,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高研班导师,中华诗词学会《吟苑英华》《中华诗词文库》《中华诗词存稿》编辑,著有《石桥轩吟稿》两部。
李葆国之家族诗书传家,其伯祖父李鸿渐、祖父李鸿庥、父亲李尚中两代三人合著有《听春雨楼诗文集》。
李鸿渐(1883-1939),1905年,与其弟鸿庥一同考入山东省优级师范学堂,后共同留校任教。曾任省立五中教务长、一中校长、省财政厅佥事、山东省临时议员等职。1935年因不满时局辞职回籍,著有《金陵杂咏未定稿》手抄本等书存世(见《武城县志》)。
李鸿庥(1885-1955),历任省立一师、三师、二中教师、教务长、校长等职,献身教育近30年,为早期山东正谊中学捐款办校人之一,山东教育图书社发起人和股东。七七事变后,不事敌伪,回乡执教私学,悬壶乡里。1950年曾出任山东文史馆馆员,翌年因病还乡,1955年病逝,著有《东瀛游记》等作品(见《武城县志》)。
李尚中,中共党员,离休干部,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未了轩吟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特约编辑|王淑芬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