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文史 | 李宽云:随时代而变的农家宅院


随时代而变的农家院落

李宽云

新中国成立前,老百姓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战乱。那时的农村选宅盖房,即使地方小点儿,也要尽量选择村庄的中心地带,以躲避兵匪洗劫时首当其冲;院墙修得越高越结实越好;不论是院门还是屋门,求坚固不求大;窗户不但要小而且要少,后墙和侧墙的窗户,能不留尽量不留,留的话也是那种又高又小的“吊窗”,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有躲避流弹等安全方面的考虑。

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30年的和平岁月,上世纪80年代,农村老百姓盖房的理念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许多农民选宅盖房都挑选那些靠村边、靠公路、比较敞亮的地方,门窗尽量宽大,能不修院墙就不修院墙。这就充分体现了和平开放年代农民的心理变化:一是图交通便利;二是农用机械增多,出入比较方便;三是方便开个小门市;四是有一点炫耀意识,有个好宅院愿意让过往行人都看看,这是一家财力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主要建筑材料方面的变化,可以分四个阶段,70年代以前,房屋、大门和院墙都是以土为主;80年代,时兴一种土砖结合和砖坯结合的“挂面儿”房子,大门也与之相仿;90年代,砖瓦房占据了主流,大门和院墙也随之鸟枪换炮,同时由于交通运输的便利,檩梁门窗大都选择东北的松木,虽然价格比当地木材要贵不少,但坚固耐用又美观,物有所值;步入新世纪,随着浪费土地又污染环境的砖窑受到限制进而取缔,钢筋水泥结构的院落成为发展趋势。

另一个变化是院落样式。在宅基地可以买卖的时期,受传统习俗的影响,正房一般都是五间,也有少数三间的,基本上都是单数。五间正房位于两侧的被称作“耳屋”,间量较窄,但房顶偏高,俗称“二郎担山”。在修建砖瓦房成为一种潮流时,人们切身感受到:“二郎担山式”既费工又浪费砖瓦,还容易漏房,所以很快被“一马平川式”所取代。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却意味着千百年来习俗观念的改变。

70年代以前,受财力等主要因素限制,农村大多是在老房的基础上翻盖新房,所以很多村庄的轮廓多少年都没有多大改变。70年代后期,人们纷纷申请宅基地。虽然受地段限制,宅基地有大有小,但基本上还是遵循三间或五间的单数样式。后来,随着宅基地东西16米的标准推开,四间正房的样式出现了,偏房也没那么多讲究了,好多都和正房连上了。这种院落的出现,让很多人突然间感觉到了一种思想观念的变化:过去那种“一明两暗”的正房和“众星拱月”的四合院,不正隐含着“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的家庭理念吗?而眼前的这种“四间对等,主偏相连”,又何尝不在昭示着家庭成员平等的和谐氛围?如此一想,颇有些大势所趋的味道,真是妙不可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