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末|读书须趁年少时(外四篇·首)


检阅(鷿鷉)   张立新  

读书须趁年少时

李兴智

“书非借不能读也”是清代随园老人袁枚《黄生借书说》中的名句,我深有体会。

小时候,书籍匮乏,能看到的大多是故事简短的连环画。一本连环画几角钱,买来后小伙伴之间互换传看,一本连环画往往翻看很多遍。玩耍时,小伙伴们会互相讲述连环画中的故事,还会根据连环画中的故事玩角色游戏。小学五年级时,借到一本小说《高玉宝》,其中半夜鸡叫的故事反复看了好多遍。看完小说后,夜晚偷偷跑到自家鸡窝前像周扒皮那样学鸡叫,果然惹得全村的公鸡都跟着叫起来。

1974年,我上了初中,班主任王元茂担任语文老师。他循循善诱,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常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给我们读诗、读小说。记得《黎明的河边》是用两个课外活动时间读完的,由于惦念小陈一家和他的“虎子(狗)”的最后结局,一天多的时间里我简直是抓耳挠腮、茶饭不思。待王老师把小说读完,我冒昧地向他提出借书的请求。他爽快地把书借给我,同时拿出峻青的《老水牛爷爷》和浩然的《喜鹊登枝》,让同学们传看。

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不长时间,大家就把王老师的三本短篇小说集和几本诗集借阅传看了个遍。王老师因势利导,鼓励同学们把家中的书拿出来让大家共同阅读,又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到书店购买新书,然后拿自己的书和其他同学换书读。这一招很奏效,班内图书很快多了起来,我也向父母要了几块钱,买了一本《金光大道》,算是有了换书读的本钱。

借来和换来的书,我们都很珍惜,阅读时都是小心翼翼,绝不损坏弄脏。由于到手的书还有其他人排号等着看,所以一本书少则一两天、多则三五天就能看完。像《闪闪的红星》一书,不到两天我就看了一遍。随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我借阅小说和各类图书200余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呐喊》《红岩》《大刀记》《苦菜花》等,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开卷有益。阅读,给我带来快乐,开阔了我的眼界。当然,阅读也很艰辛。三年多时间里,不管严寒酷暑,阅读一般都是在夜里。夜晚,点上自制的小煤油灯,先是在桌子上读。夜深人静时,再把小煤油灯挂在墙上,背靠土墙,坐在土炕上读。书中引人入胜的故事,常常让我忘了时间,忘了周围的一切。

1977年,我升入高二不久,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我高中毕业考上了中专,参加工作后,我继续借阅和购买了不少书籍,但阅读时总没有了那种如饥似渴的感觉。

读书须趁年少时!怀念少年时期借书读的那些日子。


我的学琴之路

孙立娟

作家杨熹文说过:“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回想我这些年来的学琴经历,深感如此。

童年时代,我从未见过钢琴。上小学时,我加入了校文艺宣传队,音乐老师给我们伴奏有时用手风琴,有时用脚踏风琴。看着老师的双手手指在琴键上翻飞,让小小年纪的我十分羡慕,好想成为一个会弹琴的人。排练休息时,有时趁老师不在,我就偷偷摸索着在键上找各种音符。上初中时,班上一位同学家里有一架脚踏风琴。我和她挺要好,常去她家玩。她会弹一些简单曲子,也乐意教我。我当时不懂右手指法,只会按谱子上音符摁出声音来,左手也不会配合。她告诉我,你右手弹哪个音符,左手也同时弹哪个音符,我这才开始学着左右手合奏。时间长了,慢慢也能将就弹出儿歌来了。

姐姐比我大四岁,我上高中时她已在一所幼儿园工作了。那所幼儿园每个教室配有一架脚踏风琴,我就时不时去幼儿园过把弹琴的瘾。有次弹着弹着,脚踏皮带掉下来了,吓得我赶紧溜之大吉。此后就不敢再去幼儿园弹琴了。

参加工作后,学琴的梦想一直还在。几年后,虽手里有了一点积蓄,但钢琴还是不敢奢望,就买了一架手风琴,跟随德州师专一名音乐老师学习。学了一段时间后,因结婚生女就又搁置下来。但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的右手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钢琴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女儿要学琴,我花费了家中一半的积蓄,把钢琴请入了家中。只是女儿平素经常练琴,我鲜有机会上手。女儿上高中后顾不上弹琴了,我就想趁此机会学学。当时教成人钢琴的机构还没有,我就买了书自学。学钢琴最大的一个槛就是左右手配合。常常是顾了左手顾不了右手,顾了右手又顾不了左手,练半天还不见丁点进步,急得我是百爪挠心。哎,无师自通太难了。我灰心丧气,没有坚持下来。

退休后,我报名上了德州老年大学钢琴班。有了老师面对面的指导,效果果然不一样。课堂上老师讲解着一个个知识点,大二度、小二度,大三度、小三度,大三和弦、小三和弦,何谓柱式分弦,何谓分解和弦,终于把这些理论弄明白了,落实到手上就得靠花时间练了。断断续续学了三个学期,我的手下也能流淌出《送别》《在水一方》这些曲子了。

今年8月,我偶然在网上发现了一位教钢琴的老师。他不仅教课水平高,同时还把音乐与互联网科技作了很好的结合,他编写的教材每首曲子都配有二维码,学员除了进入他直播间听课外,还可以扫码自学,真是太方便了!我现在追随着他,努力地把每一支曲子弹奏得完美无疵。

漫长的学琴之路,既有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有社会的巨大进步,真是一步一步走向高潮。


儿时在乡下听说书

邓吉收

又到一年的初冬时节。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忙完“三秋”后,白天社员们还要整治农田、兴修水利,晚上总算可以休息一下了。这时,那些凭借着说书唱戏、耍把式卖艺谋生的人,便借着这难得的农闲空隙,纷纷从四面八方拥进乡村,各显神通,登台献艺。在这些卖艺人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邓师傅说书。

邓师傅是我们邻村的,不知啥原因双目失明,为了生计,拜了师傅学会了说书。因他从年轻时就走村串乡,靠说书谋生,所以,只要在外面一提起说书的盲人,方圆几十里地,大人孩子就都知道说的是他,可见其知名度之高。那时,他几乎每年入冬后都要来我们村说书,一待就是三五天,甚至更长时间。他那时40多岁,穿戴干净,面色白皙,国字型脸庞,中等身材,与人交流总是大嗓门,像是极怕别人听不见似的,看上去他的脖颈也比一般人细长些,这可能与他的职业——说书嗓门大且极其卖力有关吧。

说书是需要道具的,但不像唱戏的那么繁杂。他的道具主要就是醒木、月牙板、架子鼓和大三弦四大件,可别小看这四大件,它件件有讲究。但说那往桌子上猛地一拍、看似极简单的醒木,你也一时半会儿学不到手的。它是造型呈长方体的硬木,有棱有角,用时,先是用中间的手指紧紧夹住,再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最后急落直下,桌面上立即爆发出“啪”的一声清脆炸响,这一系列动作须在瞬间完成。我曾试过几回,但发出的都是一声闷响。至于想掌握其他道具,那更不是简单事了。

说书都是安排在晚上。那天,人们早早地搬着凳子来到场子里,一边拉着家常一边等着开场。他的开场白就很有韵味。乍听起来,有的看似耍嘴皮子,其实都是大实话,不信你听:“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人多心不平。树上鸟多音杂乱,河里鱼多水不清。”有的看似顺口溜,实则道理藏其中:“酒色财气四堵墙,许多迷人里面藏。谁若跳出迷墙外,便是长寿不老方。”还有的看似乱凑合,正是史实大荟萃:“爱听文来包公案,爱听武来说梁山。爱听忠来杨家将,爱听奸来正德年。爱听哭来孟姜女,爱听笑来说貂蝉……”因此,听他说书,光是听开场白就大开眼界、长知识了。

当然,听说书的关键还是要听书的内容。他说书那可是精神饱满,表情丰富,时而扮男,时而装女,学啥像啥。若说到春风拂面得意之处,又是摇头晃脑,又是嬉笑怒骂,有时还掺杂着一言半句的幽默和滑稽,引得大家一阵阵哄堂大笑,这时,整个场子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若说到沙场点兵紧张之时,时而战鼓咚咚,时而马蹄声声,间或还夹杂着刀兵相见、杀声震天的惨烈场面,煽动得人们摩拳擦掌、热血沸腾,整个场子似乎变成了厮杀的疆场;若说到痛不欲生悲苦之状,要么嗓音嘶哑、如泣如诉,要么神情黯然,声泪俱下,偶尔还伴有擦眼抹泪、捶胸顿足的举止,感染得观众泪流满面、伤心欲绝。

至今我仍清晰记得,当年他说到那骏马驰骋时的精彩片段:“……只见那枣红宝马,先是一阵仰天嘶鸣,接着鬃毛竖起,四腿蹬开,嘚哒、嘚哒、哒、哒、哒、哒……”接着,他左手顺便端起茶杯,一边喝着水,那右手指还在一边像弹钢琴似的,由近及远、有节奏地不停在桌面上点动着。待喝完水放下杯子,又是一阵反复不停地“哒、哒、哒、哒……”那右手指一直在不间断地有节奏地配合着。这时,人们就会心地笑了。等他放下手臂,停止了“哒、哒”后,诙谐地解释说:“好几千里地呢,路途遥远啊,一时半会儿到不了——这就够快的了。”

另外,他还喜欢卖关子,说到精彩之处,或出现悬念之时,会戛然而止,醒木一拍,慢条斯理地说道: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与其他说书人不同的是,在这节骨眼上,他只要见大伙儿兴致正浓,意犹未尽,坐在那儿久久不愿离去时,他会嘴巴一抿,袖子一挽,架子鼓一擂,三弦一抱,再奉送上一个小段子才告结束。

那时,即使在他走后的几天里,人们茶余饭后还在谈论着说书时的精彩片段。由于我对他的开场白特感兴趣,干活累了,时常就地一坐,脖子一梗,眼睛一闭,模仿着他弹起三弦的样子,诌上那么几句:“天上星多月不明……”

后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以及各种电子产品先后走进千家万户,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说书人的身影也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儿时听盲人说书已成为美好的回忆。


落 雪 赋

赵传昌

这些细碎透明的事物

铺开了世间宁静致远

或是一种安抚

以光亮抵达光亮

覆下所有透彻的料峭

其实这些已经够了

而所有黑,冰寒,荒芜

因你的坦诚又萌生新的光芒

你走近如何一种事物

都能唤起息息相通的心跳

蕾芽转动眼睛,河流搏起脉动

麦田的根须递出绿色火引

你现在的叙述,只欠一行脚印的明晰

只欠一汪回眸的激活,只欠一丝春风

来打通七经六脉,冰封的情感


我  愿

韩淑霞

愿时光的脚步不急不缓

春夏秋冬按照自然的时序

依次经过我


愿三月有花  荷月莲下自生凉风

八月月圆  十一月飞雪

每一幅画  不会错过我


愿雾霾早日散去

你我不必躲在口罩后

愿孩子的笑银铃般飞扬

课堂高举的手似丛林生长


愿你成为你  我成为我

人世间的我们  各自蓬勃 一起葱郁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