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二) | 德州籍著名诗人李葆国诗词选

作者  李葆国

缅怀焦裕禄

志行成典说焦桐,

谁倚长河唱大风。

不信黄沙能虐祸,

但寻嘉木为驱穷。

丹心已哺千顷碧,

热血犹凝一寸红。

乡路无言留足迹,

好官总在众心中。

2018上学期期末通韵实验考察

雨中自西安至洛阳有感

假前赶课几来回,

连日浮云拨不开。

意汇群贤论平仄,

诗邀帝苑辨榆梅。

但能通韵催时雨,

不信双轨不震雷。

更有香山助酬唱,

飞花传令共衔杯。


过滑台谒庄子墓

荒冢随形不自哀,

几曾化蝶梦魂开。

坐依箕踞循天道,

笑鼓泥盆乐土台。

拨篱传酒邻翁唤,

续辨骑驴恵子来。

欲证洪荒煮浑饨,

鸿思原自碗中来。


永济水峪口古村戏台

笑开亭畔石榴花,

蒲剧午间闲侍茶。

暑在凉棚杯底散,

人从方寸影中斜。

唱之且唱文兼武,

听者由听梦复咤。

上下和声一台戏,

乡情自在不须夸。


访古吹台

古吹台外柏森森,

风雨遗沙不可寻。

故事经传书有径。

斜阳未动树成阴。

三贤祠小沉吟久,

千佛塔繁流迹深。

恰是繁华聚清静,

伽蓝影里远听琴。


蒲津渡铁牛

铁牛自有牛脾气,

非到吉时才出泥。

横竖未言风雨苦,

高低唯念力心齐。

渡来华夏千秋业,

点破黄河几度谜。

依旧铮铮昔年骨,

得逢盛世又扬蹄。

登鹳雀楼

势拓尧乡八十州,

潼关东望傲平畴。

轩开条岭飞重障,

槛砥长河镇激流。

古渡原绳九牛尾,

小诗独占五言头。

山川欣入襟怀满,

气贯中华第一楼。


黃河偏头关长城

墩台呼应壁回湍,

形势千秋仔细看。

关堞萦成太极谱,

洪波犁出老牛滩。

乱氛何待大河洗,

燕序还须长剑抟。

九转难平蹈海势,

乾坤情结在安澜。


葵乡咏葵花兼寄

巴彦淖尔西洋六老知青

花追冷菊色如金,

绿叶兴波霜不侵。

每感四时循变化,

未随百草共浮沉。

晨昏恒守正直态,

风雨无耽朝日心。

实藴中秋思哺惠,

埋头抱籽向根深。


李葆国小传

李葆国,字塬村,1952年生,武城人,出身于山东省优秀教育世家。中华诗词学会学术部原副主任,教育部颁布的《中华通韵》研制组执笔人,现任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常务副主任,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高研班导师,中华诗词学会《吟苑英华》《中华诗词文库》《中华诗词存稿》编辑,著有《石桥轩吟稿》两部。

李葆国之家族诗书传家,其伯祖父李鸿渐、祖父李鸿庥、父亲李尚中两代三人合著有《听春雨楼诗文集》。

李鸿渐(1883-1939),1905年,与其弟鸿庥一同考入山东省优级师范学堂,后共同留校任教。曾任省立五中教务长、一中校长、省财政厅佥事、山东省临时议员等职。1935年因不满时局辞职回籍,著有《金陵杂咏未定稿》手抄本等书存世(见《武城县志》)。

李鸿庥(1885-1955),历任省立一师、三师、二中教师、教务长、校长等职,献身教育近30年,为早期山东正谊中学捐款办校人之一,山东教育图书社发起人和股东。七七事变后,不事敌伪,回乡执教私学,悬壶乡里。1950年曾出任山东文史馆馆员,翌年因病还乡,1955年病逝,著有《东瀛游记》等作品(见《武城县志》)。

李尚中,中共党员,离休干部,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未了轩吟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特约编辑|王淑芬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