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径通幽探古韵(之一)
回家——披风沐雨而来
作者:过岩松 朗读:王冰
江南相思引,多叹不成音。黄鹤西北去,衔我千里心。在初秋的九月,我怀揣一颗江南心,从万里晴空的北国来到了细雨霏霏的江南。
神州沃野,千里不同景。九月的这次回家,心情也如此这般变化万千。出发前的鲁西北还是阳光普照,尚存夏的余温,一路走来云彩渐渐多了,未及南京雨滴已经打在了列车窗上,到绍兴站雨又停了,只是云还厚厚地笼着。上一次和父亲、姐姐回浙江嵊州贵门是前年的十月末,那时母亲去世一周年,父亲也已经是九十岁了。贵门是父亲的老家,是生养父亲的土地,是父亲走不出去的故乡。那一次也是父亲第一次乘坐高铁,我们姐弟俩能够坚定地陪着高龄父亲回家,第一是为了圆父亲坐一回高铁的梦;第二也是为了让整天念叨家乡的父亲再一次回家和亲人们相见。现在想来父亲应该是做一次人生的永别了,而我们也做到了无憾!
回家的第二天早晨,天下着蒙蒙细雨,我没有打伞,就急急地走出家门赶往后山的鹿门书院。鹿门书院也是父亲心心念念的地方,每次回老家,父亲总要带我们到这里瞻仰古人,寻访书香。走过几条油亮的青石板路,穿过村庄白墙黛瓦的古民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院前那棵香樟树,还有树下书写着“鹿门书院”的牌坊。香樟树的历史久远,据说已有千年,与书院同龄。香樟树几十米高,嶙峋的躯干依然硬朗地探向苍穹,郁郁葱葱,树身直径约有三米,已经有些中空,渗透着千年的沧桑。顺坡而上就到了鹿门书院,古韵悠悠的建筑与比邻而下的民居,白墙黛瓦,青石板路,古朴的建筑风格,一路走来恍惚回到宋代,竟不知今夕何夕了。
当我抵临这座千年书院时,不只是怀着一颗思念故乡的心,更多的是对文化底蕴的一份崇敬之情。我虔诚地仰望依山傍水的书香楼阁,依稀可闻听当年学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时光悠悠,书香浸润,披风沐雨,不知我今日的再访,沐浴的可是南宋那场一路飘来的细雨,且濡润了我的衣裳?
(之二) 曲径通幽探古韵
—— 鹿门书院
贵门其实没有门,贵门的由来却是有史可鉴,出自于宋代理学宗师朱熹笔下。史书记载:“贵门山古称鹿门山,其时古木参天,野草丛生,时时得闻鹿鸣之声。南宋淳熙初,吕规叔于此创建书院,故名鹿门书院。后由朱熹题字“贵门”赠与书院,故此改称“贵门书院”。

从历史角度来看,宋代崇文抑武与书院的兴起存在必然的关系。而鹿门书院的创始人——宋代理学名家吕规叔,为什么要在此创办书院?这里有一段心酸的历史。他出身于“文献世家,中原望族”,秉性“中通外直,不枝不蔓”。南宋初年,金国的铁骑打进中原,朝廷内部意见不一,秦桧和宋高宗主和,吕规叔因主战而得罪秦桧,被弹劾贬职到义乌,虽然后来平反昭雪,但他已无意仕途。因为他夫人是嵊县人,想起闲游到过的嵊州南山鹿门村,环境清幽,风景迷人,又有行往金华的官道,虽处于深山但交通便利,却不曾建一所书院,实为可惜,所以把家迁到鹿门,带来一批东阳的能工巧匠,呕心沥血开始建造书院,教读童子,以实现弘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夙愿。这一办,整整三十年,直到他80岁去世,鹿门书院并没有随着他的仙去而消弭,反而历经宋元明清一直繁盛到民国。八百多年来,从金华、绍兴等地前来求学的学子,有走入历史文卷的文人骚客,有达官显贵如朱士明、周汝登、陈著、吕祖璟、吕汝霖等。绍兴文理学院教授张炎兴说,鹿门书院有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儒学的正脉。
鹿门书院建立后,著名理学大家、时任浙江道常茶盐史的朱熹讲学来了。朱熹当时负责浙东的赈灾工作,他听说吕规叔办书院的事,于是置公务于不顾,不惜费时费力,水陆兼程,来到鹿门山,与吕规叔谈经论道。放在当下来看,当时朱熹确实有些不务正业,放下工作不做醉情于山水,醉心于学问。朱熹的所做所为也说明他是很敬佩吕规叔的人品,并曾作诗赞道:“人道公心似明月,我道明月不如公。明月照夜不照昼,公心昼夜一般同。”朱熹停留鹿门传说有三年之久,在鹿门书院讲学、论道辩难,并建议将“鹿门”改称“贵门”,还手书“贵门”两字相赠,后鹿门遂改称“贵门”。此地实为鹿门村,因“有凤来栖”的吕规叔和朱熹两位鸿学儒士,建书院讲学传播文化,而荣升为“贵门”,堪称实至名归。
时光荏苒,一晃千年,朱熹也好,吕规叔也罢,还有那些在书院朗朗读书习武的学子,早已经羽化成尘世的浮尘,可这块朱熹手书的石刻,走过千年光阴,依然高悬在鹿门书院。

王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