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淑芬:一生知己




一生知己


□王淑芬


我和爱静是一对掰不开的好姐妹。

40年前,我俩一年升入武城一中,我学文科,她学理科。虽不在一个班,但她的娴静、沉稳、漂亮、热情,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我俩成为要好的同学。

永远记得这些年来,她给予我宝贵、真诚而又无私的帮助:上大学期间,每当开学时,在车站已经当售票员的她,总是为我提前买好车票,让我得以坐在前面座位上,免受晕车的折磨;学校放假,中途来不及倒车回家时,总是在她职工宿舍落脚。有一次半宿还病了,她悉心照顾我,端水递药;前几年,因意外右腿致残,又是初到新的环境,颇为郁闷,她常陪我聊天,还带来亲手做的独具特色的荠菜小酥饼,让我品尝……这些她只字不提,而有关我的学习生活、点滴进步,她却记得那么清楚,描述得那么详尽、细腻。

记得今年“三八妇女节”那天,爱静发来微信:“芬,送你的节日礼物,请收下!”随即发来链接,我兴奋地打开一看,是她发表在“德州24小时”平台上的一篇美文,再仔细一瞧,哈哈,文章的主人公居然是我,这让我惊喜的同时,又让我的心揪在一起——三天前,她意外摔倒致使胸椎骨折而住院治疗,医生叮嘱,须卧床静养三个月。当时,我和高中同班同学、文友姐妹金萍闻讯后,急忙赶去医院探望。看到她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眉头紧蹙的样子,心疼不已,不由握紧她的手。她咧咧嘴,努力向我俩笑笑,可说出来的话都变成了几近哽咽的唏嘘声。就是这样子的她,是怎么写出这篇2800字的长文来的?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她平趟在病床上,举着手机,眯着眼,一字一句敲打着键盘……这对她来说有多么的艰难。从她家人那里得知,果真如此。

爱静写作入道稍晚,她说我是她的启蒙老师,我真的受之有愧啊!爱静自幼就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多年的阅读使她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退休后,她读书写作,快乐地走进了一个精彩的文字世界。每次她把习作发给我看,我都直言不讳地指出文中的得失,她却如得到恩师指点般地喜悦,让人忍俊不禁。

曾有同学和我开玩笑,说我写作像抽风似的。我性格随意,写作更是如此,随心随性,时断时续。前几年,因伤病导致心情不佳,几近辍笔了。爱静学写格律诗那会儿,正是我身体逐渐康复、打算重新振作起来的时候。对于她的习作,有的能提点建议,有的就不好作评论。爱静摸透了我的性情,一看不回话,也就不指望了,沉下心来,认真查阅资料,仔细推敲,字斟句酌,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她深知,好诗文是改出来的!她做到了,一二十遍都不厌倦!真是难为她了!

我鼓动她将习作发微信诗词平台,编辑听说她是新手,有些迟疑。可当看到她的作品后,马上索要她的简介和照片。她的习作登上了大雅之堂,在诗词写作的路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文学路上,爱静走得很执着,她享受着创作带来的无限乐趣!她的每一个进步,带给我一次次惊喜,也给懒散的我以巨大的激励和鞭策。油然而生的感动和欣喜,时时澎湃于心,成了我快乐的源头之一。

眼前这份珍贵的礼物,连同她多年来对我的深厚情意,早已打包珍藏心底。“友谊非速成,流光铸结晶。”真情无以回报,唯有用心珍惜、呵护!以前的相知岁月,让我们沉淀了深厚的情谊,未来的风雨路上,姐妹更要携手扶持,并肩前行!

有友如她,福气!有情如斯,珍惜!

祝福她早日康复如初,快乐相随,幸福平安!


作者简介王淑芬,女,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刊·子曰》诗社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会员、德州市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华辞赋》《神州文学》《山东老干部诗坛》《黄河文艺》《德州日报》《鲁北文学》等报刊,有诗词收入《当代中华诗词山东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