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李葆国
登皋兰山观夜兰州
中分玉带水涵烟,
骈跨长河桥拱悬。
楼列珠玑簇蓬岛,
灯抟星斗织金川。
文章有绪千秋写,
故事无凭万里传。
最喜皋兰山上月,
良宵更照一轮圆。
靖远祭拜强渡黄河红军雕塑
旌魂如电剑凝威,
壮士西行人未归。
枪指阵云河可渡,
雷摧刀影事焉非。
抟花有泪祭孤勇,
深揖无词叹式微。
芦荻当年虎豹口,
浪涛滚滚雨霏霏。
咏靖远黄河独石
飞来巨石立河干,
襟抱仙炉一寸丹。
千古知怀补天志,
此时更作枕流安。
凌波非是等闲事,
慎独和当刮目看。
甘苦无须问鳞甲,
投身只为挽狂澜。

靖远黄河独石
甘肃靖远印象
红军渡接独石坪,
水卷苍烟烘月明。
虎豹滩头抚塔影,
鱼龙山上吊群英。
补天粒说斩云史,
向日葵写新社情。
往返几从河上过,
梦中犹响浪涛声。
访靖远钟鼓楼
街头剑舞簇银光,
里巷四门朝正央。
鱼匣时敲政声厚,
鼓楼恒在市风长。
立名经过推立本,
靖远功夫胜拓疆。
处处边城说房桂,
大河情结汇汤汤。
访五原县当年知青农场
墙上背包垂若嵚,
拓荒人去近无函。
三篇故事曾通圣,
一院秋风仍不凡。
泡面名因饭后饿,
瓜酥牌赖睡前馋。
创业将成年已老,
唯余汗水浸泥咸。

春访黄河故道夏津桑园
儿时曾梦椹园邻,
老退始归耽景新。
虬干半残花外茂,
淑姿犹在望中匀。
枝疏珠影牵痴念,
叶抚晴光摇绿云。
布谷声回桑粒紫,
啖香一颗一童真。
游临邑黄河故道槐林园
——儿时记忆黄河故道曾有一道绵延百里的沙丘衔绿洲风景线,多年来因农田改造,仅存此一处绿洲浑牵乡愁。
故道几寻存一涯,
千重葱翠掩黄沙。
浓阴翻作画中浪,
香雪纷呈浪里花。
山水有情垂史训,
渔樵无意毁浮槎。
幸留孤岛慰童梦,
唤渡当能到我家。
忆儿时黄河旧痕
连绵湿地枕荒丘,
一脉童年紫梦稠。
光腚颠翻土布袋,
白沙滚烫热窝头。
如山故事来何季,
随影时光思旧游。
百味都从呑吐去,
空空怨树没乡愁。
黄河故道椹园小镇
拱镇石桥涵细流,
浓阴匝地椹情幽。
韵回王母扶轮辇,
德报仙媛下月舟。
珠玉盈枝留照灿,
儿孙绕树倚声稠。
桑榆闲话茶当酒,
千载韶光共一瓯。
李葆国小传
李葆国,字塬村,1952年生,武城人,出身于山东省优秀教育世家。中华诗词学会学术部原副主任,教育部颁布的《中华通韵》研制组执笔人,现任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常务副主任,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高研班导师,中华诗词学会《吟苑英华》《中华诗词文库》《中华诗词存稿》编辑,著有《石桥轩吟稿》两部。
李葆国之家族诗书传家,其伯祖父李鸿渐、祖父李鸿庥、父亲李尚中两代三人合著有《听春雨楼诗文集》。
李鸿渐(1883-1939),1905年,与其弟鸿庥一同考入山东省优级师范学堂,后共同留校任教。曾任省立五中教务长、一中校长、省财政厅佥事、山东省临时议员等职。1935年因不满时局辞职回籍,著有《金陵杂咏未定稿》手抄本等书存世(见《武城县志》)。
李鸿庥(1885-1955),历任省立一师、三师、二中教师、教务长、校长等职,献身教育近30年,为早期山东正谊中学捐款办校人之一,山东教育图书社发起人和股东。七七事变后,不事敌伪,回乡执教私学,悬壶乡里。1950年曾出任山东文史馆馆员,翌年因病还乡,1955年病逝,著有《东瀛游记》等作品(见《武城县志》)。
李尚中,中共党员,离休干部,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未了轩吟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特约编辑|王淑芬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