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戴连强:永远的指路明灯 ——纪念毛泽东诞辰129周年





永远的指路明灯

——纪念毛泽东诞辰129周年

戴连强

在毛泽东诞辰129周年之际,我想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如果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国内外形势比较,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毛泽东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从青少年时期,就抱定“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雄心壮志走出韶山冲。在长沙求学时,把“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不谈恋爱作为行为准则,以冷水浴、日光浴、风浴、雨浴、爬山、游泳、露宿等方式强身健体。放假期间和同学萧子升步行五个县游学,考察农村状况,苦读“无字书”,人称“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年轻时“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的浩然正气。以“二十八画生”的化名发出《征友启事》,引用《诗经》“嘤嘤鸣矣,求其友声”,以示求友心切,最后找到何叔衡、易礼容、罗章龙等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影响了大批青年投身到救国革命事业中来。

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他形容自己早年读书像牛闯进人家的菜园子一样吃个不停。他一生读上千万字的《资治通鉴》达17遍,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读《红楼梦》不足5遍没有发言权,出门考察工作带的最多的东西是书籍,临去世前在床头不时阅读的书是《容斋随笔》,他在很多书籍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批注。他曾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他还形象比喻:“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正是毛泽东丰富的学识、深刻的洞察力、缜密的判断力,才让他在学生时期就预测到中日之间20年内必有一战;才让他在井冈山时期写出《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回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时代之问;才让他在抗日战争初期写出光辉著作《论持久战》,准确预测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和持续时间;才让他在延安窑洞和黄炎培谈话时提出实行民主能跳出历史周期率;才让他和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谈话时提出质子、中子和电子也是可分的论断等。

毛泽东是来自人民的领袖,始终得到人民的热爱和拥护。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参加张思德追悼会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演讲。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共产党人的本色,已经写入党章,更写在共产党人的心上。为提高人民文化素质,新中国成立前就在解放区大办识字班,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向工农大众敞开教育普及大门,后期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解决水患问题,他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总结出农业“八字宪法”,带领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修水利运动,那时候修建的红旗渠等工程现在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在新中国三年困难时期,带头与全国人民一起吃苦,他给自己定下“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一度也和群众一样得了浮肿病。当他看到《人民日报》报道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表达欣慰喜悦之情。在当前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人们都在传阅这首诗,盼望早日送瘟神。

毛泽东曾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其实,毛泽东骨头也是最硬的,他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是最勇敢的,而且非常讲究艺术,是大长中国人民志气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关键时期发生的“紫石英号”事件,让“日不落帝国”彻底明白了他们的“炮艇外交”在中华大地上的终结,我每次在电视剧中看到这个情节时都感到格外扬眉吐气。抗美援朝是毛泽东一生中做出的最艰难的决策,他反复权衡利弊,最后果断拍板: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在他领导下,最后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成为立国之战,为中国赢得了大国地位。毛泽东在伟大的军事实践中一贯强调人是决定因素,但也从不忽视先进武器的重要作用。他既有“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这样气壮山河的豪迈,也有“搞一点原子弹”的远见卓识。经过自力更生,后来我们陆续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地涌向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和韶山毛泽东故居,把他老人家依然看成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是我们永远的指路明灯。

作者  戴连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