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一) | 德州籍著名诗人李葆国诗词选

作者  李葆国

参观广东英德市连樟村

下连百姓说当今,

交响焉能少一音。

丝路文章新谱写,

连樟故事喜骈臻。

扶贫精准鸡生蛋,

救助无私地变金。

农户如何关整体,

放心不忘到初心。

广东英德乘游艇晚巡连江口

钓台藏竹影,榕岸晒鱼干。

夕照三江口,闲艇四驿滩。

风扶悬栈古,雨洗翠湖澜。

高路辞航道,水村当画看。


广东花都区山顶村落百丈晴峦

携侣缘溪上,人家傍石陉。

晴峦百丈秀,修竹半山青。

茶饮涵松瀑,诗悬醒世亭。

泉声已充耳,何耐抱琴听。


冬日江宁香樟园村宴

樟树成阴气带香,

萦香小院藕池旁。

残荷犹抱春泥诺,

腊肉已烹江鸭肠。

得月楼牵米酒暖,

连心桥系黍茶凉。

村蔬亲灸雨花宴,

细语吴侬巧店娘。


冬日过江宁古驿村茶园

裁得江南片片霞,

撒于谷里惠人家。

村舍遥连古津渡,

芳园近接竹篱笆。

客过新驿已留句,

绿蕴梯田方欲芽。

路畔腊梅红一点,

有山水处有诗茶。


初到安徽泾县桃花潭

百代神游处,汪伦自可夸。

唯从太白意,邀得众仙家。

一水情无尽,万家醅有赊。

名潭清若许,非是借桃花。


过桃花潭万村

青弋东邻浑若先,

万家铺面意从虔。

生来五味似无觉,

酒至三巡句未仙。

临江水墨凭啸傲,

枕石烟云挥自然,

潭外桃花何处去,

葱茏仍在竹篱边。


过泾县查济镇

山房豪彻草庐低,

远近徽墙望不齐。

高樹闲飞斜翅鸟,

清泉晴跳浣花溪。

溪旁村女和砧唱,

院里画师开话题。

岁月简繁共俗雅,

唐查古道任由西。


晚宿查济镇

铺面缘溪街巷深,

徽墙栉比水鸣琴。

径开岩板仄还窄,

肩作通途乐未禁。

驿道但能斜月照,

诗书不待夕阳侵。

泉声十里石桥老,

几处浣娘敲木砧。


山东禹城伦镇奶牛养殖基地

大野新开苜蓿花,

闻香足见牧场遐。

牛惊上万噓成叹,

色配过三灿若霞。

遥感钳中奶流汇,

乾坤圏內阵容华。

产销轮转融生气,

链结城乡幸福家。


李葆国小传

李葆国,字塬村,1952年生,武城人,出身于山东省优秀教育世家。中华诗词学会学术部原副主任,教育部颁布的《中华通韵》研制组执笔人,现任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常务副主任,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高研班导师,中华诗词学会《吟苑英华》《中华诗词文库》《中华诗词存稿》编辑,著有《石桥轩吟稿》两部。

李葆国之家族诗书传家,其伯祖父李鸿渐、祖父李鸿庥、父亲李尚中两代三人合著有《听春雨楼诗文集》。

李鸿渐(1883-1939),1905年,与其弟鸿庥一同考入山东省优级师范学堂,后共同留校任教。曾任省立五中教务长、一中校长、省财政厅佥事、山东省临时议员等职。1935年因不满时局辞职回籍,著有《金陵杂咏未定稿》手抄本等书存世(见《武城县志》)。

李鸿庥(1885-1955),历任省立一师、三师、二中教师、教务长、校长等职,献身教育近30年,为早期山东正谊中学捐款办校人之一,山东教育图书社发起人和股东。七七事变后,不事敌伪,回乡执教私学,悬壶乡里。1950年曾出任山东文史馆馆员,翌年因病还乡,1955年病逝,著有《东瀛游记》等作品(见《武城县志》)。

李尚中,中共党员,离休干部,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未了轩吟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特约编辑|王淑芬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