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末|40岁,我懂了父亲(外四篇·首)


迎福   刘振兴  

40岁,我懂了父亲

李霞

这么多年,只要我不回老家过春节,无论是节前还是节后,父亲总是不高兴。那种不高兴是货真价实的,足以影响我接下来一年日子的成色。

父亲的生日是腊月二十四,和春节只差几天。上班之后,我就没再陪他过生日了,因为越临近春节越忙。腊月二十四那天实在是走不开。上班12年了,一路总结下来,每年这一天不管我怎么做,只要我不在他身边,他总有不高兴的理由,最后的结果大同小异,都是我晚上下班8点到家后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打给他,他酒足饭饱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挂掉,怎么哄最终都是不高兴而收场,在看不到我人影儿的那个屋子,一个人和母亲数落我的不是。

很多年里,我都觉得委屈,莫名的委屈。虽然距离德州那个老家驾车走高速只有不到4个小时的路程,心却像隔了十万八千里。

热闹这两个字从我生在老李家那天起,是有刻骨铭心体会的。爷爷在的时候,每年过年全家人一个不落地都会按时出现在那个小村庄;奶奶还在的时候,每年过年,全家人都会去城里或者乡下哄老太太高兴;大伯还在的时候,只要我回家,每年过年我和先生都要大包小包地提着礼品去拜访,凑热闹不知不觉成了老李家的一种习惯。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翻篇儿。人到中年,心性应该成熟得不能再成熟,却越来越没有掐着手指头数日子凑热闹的冲动了。爷爷走后很多年,我都尽量减少回老家的次数,怕感情失控;奶奶走后很多年,我都尽量不提往事,怕父亲伤心;大伯走后很多年,我都不愿意串门,因为之前想见就能见到的人现在只能出现在梦里了。

在那个远方的家,母亲是最疼我的。天冷了,她担心我穿得少;买房了,她担心我没有钱花;发生疫情了,她分分秒秒都在担心她看不到的那个我。每次回家和母亲聊天儿,她总告诉我:其实你爸挺疼你的,就是有时候不知道怎么表达。所以,很多年,我都在和父亲纠结着。有些东西说不清道不明,总觉得想的是一种样子,实际上又是另外一番天地。

直到有一天老家传来消息,不到50岁的堂哥突然去世了,大半夜,我一个人傻傻地坐在床上愣了半天,人怎么说没就没了?!直到因疫情被困在家里,生活节奏被迫慢下来,才想起来,已经7个多月没见爹娘了,过年该打电话问候的亲戚长辈都没联络,每次接到外甥问我什么时候回家的电话都说快了快了,每次到了该回家的时候总有个不回家的理由挡着。那个记忆中很重要的年已经逐渐远去,那些脑海里很重要的人也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剩下的,只有一个人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对着天花板发呆。

我突然明白了,父亲那么多年的纠结到底是为什么。记得有一天他喝醉了拉着我的手说:“我和儿子说了,买新房子一定要给他姐姐、姐夫留一间屋子,这样等我和你妈老了,你们俩还有个走动。”

我突然明白了,父亲那么多年和我过不去其实是和他自己过不去。当家当了40多年,一向说话算数的他,说话已经没有以前的分量了。最简单的,让女儿回趟家这件事儿,他都做不了主。

我突然明白了,看似坚强背后的他其实内心很脆弱。他真的很在乎我,他怕闺女不回家成为一种习惯,他怕有一天那个家再也凑不起热闹,他怕有一天和大伯一样再也见不到我。虽然他经常说,我和你妈又不用你养,有儿子呢。虽然他经常说,我和你妈不缺你那份钱,我们有退休金呢。虽然他还经常说,工作重要,我和你妈身体挺好的,回不回都一样。实际上,他比谁都想见我,他比谁都想我回家。

德州那个爹,这次我懂了,真的懂了。


上街买糖瓜去

赵慧卿

又至小年。俗话说,“过了腊月二十三,天天都是年”。有关年的一切也正式拉开序幕,日子也更加忙忙活活、热热闹闹起来!

记得小时候,每到小年,母亲都会忙忙碌碌的,剁馅和面,扫屋子擦窗。小年也叫辞灶日,出嫁的姑娘最好别在这天回娘家,家人也尽量在这一天团团圆圆地一起过小年。老辈人都是这样叮嘱的。

等到黄昏以后,把供奉在灶台上旧年的灶王画像请下来,贴上请来的新灶王,供奉上糖瓜,据说是让灶王爷吃了糖瓜,嘴巴甜甜的,见了玉皇大帝多说好话,保佑人间,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幸福喜乐。然后焚香烧纸送旧灶王上天。每到这时,娘嘴里总是念念有词,诸如“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之类,还会叫我们过去磕个头。小时候对这些事情都是非常敬畏的,都不敢正面去看灶王的画像。这些对于小小的我来说是很神秘的存在,也是一个朦胧未知的世界。长大以后才明白,这是智慧的劳动人民,对来年好日子的期盼和希望,也是春节文化要素之一。

记得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家里都会包水饺。用得最多的是红萝卜或者白菜剁成的馅,佐以羊油葱花,放点羊油是为了增加荤腥,那个时候很少吃到肉,所以这样的素馅饺子吃起来也是特别香!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年也吃不上几次饺子,所以对于过小年也都是非常期盼的。吃一盘白嫩香溢的饺子,喝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汤便是人间美味了。不像现在生活好,想吃啥馅有啥馅!可是纵然是山珍海味,却吃不出那时的味道和香甜了!

吃糖瓜延续到现在,每年的二十三,大街上依然处处可见卖糖瓜的小贩。我也会毫不例外地买上一点,买的是一种情结,有对父母的思念,有对小时候旧年的回味,也有对现在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感恩,有对民俗的了解和传承,大概这些都会永远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虽然我现在居住在繁华的城市,但对这种民俗却没有忘记,并会一代代地沿袭传承下去。

小年正带着浓浓的年味向我们走来,二十三糖瓜粘,粘来满满的幸福香甜!走,上街买糖瓜去喽……


俗话与生活故事

▢邓吉收

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们说话中冒出一两句俗话,比如“好了伤疤忘了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觉得那真是妙语连珠。只是等我慢慢长大后,才渐渐悟出这看似大白话的俗话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

有的俗话是教你如何去做人。

记得小时候和村里小伙伴铁蛋闹的那次矛盾。那年深秋,铁蛋的母亲,在上房顶晾晒玉米时,不慎从梯子上跌落下来,一只腿摔成骨折,伤愈后走路就一直一瘸一拐的。由于我们年幼不懂事,只要见着她就在旁边效仿。有一次被铁蛋看到了,他先是一阵怒吼,接着就抄起一根小棍,追得我们四处逃散,上气不接下气。有一回,竟追到我家里来了,若不是母亲上前阻拦,后果真不敢设想。待母亲问清事由后,先是用笤帚疙瘩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然后又让我赔礼道歉,才算了结。事后,母亲训斥我说:“人家铁蛋做得对,俗话说‘儿不嫌母丑’,铁蛋娘多不容易呀,你还这么不懂事。再说——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谁还没个缺陷。”从此,我学会了尊重他人父母,尊重社会上的老人,以至于后来学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名言时,刻骨铭心。

有的俗话是教你如何去做事。

那是在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后的一个春天,学校利用周末组织教师们去爬泰山。进了山后,老同志走起路来,总是不紧不慢,慢条斯理的。我们几个年轻人,嫌他们太慢,于是一合计,提出先行一步,到山顶集合。

开始,我们是又说又笑,几乎是一路小跑,一会儿就把他们甩得看不见人影了。再往前走,我们的速度开始慢下来,只觉得浑身发热,有点气喘了。又走了一段很长的路,我们已大汗淋漓,便在路边树荫下坐下休息。一会儿,就听到有人在喊我们,循声望去,只见那些老同志已向这边走来。看去还是那么不紧不慢、慢条斯理的。

相遇后,我们以为他们要歇息一会儿,但是没有,他们还精气神儿十足地招呼我们继续前行。我站起来的那一刻,只觉得一阵腰酸腿痛,只好极不情愿地一起往前走。当到达中天门时,我们几个年轻人已明显感到体力不支,于是要求再歇息一会儿。这时,他们颇为骄傲地说:“走路不能着急,慢一点没关系,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我深有感触地点点头,后悔开始不该急于先行,结果是有了前劲,却没了后劲。此时更让我对另一句俗话“欲速则不达”有了深刻体验,而且更加深层次地理解了诸如坚持不懈、水滴石穿等这些励志词语的丰富内涵。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我越发感受到了俗话的无穷魅力——它能教会你很多很多:当你遇到委屈时,俗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脚正不怕鞋歪歪”,会为你早日澄清是非鼓起勇气。当你遇阻受挫、心灰意冷时,俗话“车到山前必有路”“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会让你矢志不渝,永不言弃。当你遇事顺畅、春风得意时,俗语“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会给你泼水降温,清醒头脑。甚至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不也是用俗话“摸着石头过河”来做比方的吗?!由此可见,俗话真的不俗!


贴春联

孟宪华

撕下旧的过往

贴上新一年的憧憬

家家户户除旧布新,迎接好运

黑字红纸,书不尽美好的希冀

左边的是心愿

右边的是祝福

有多少心愿

就要多少祝福期盼


平平仄仄,迎春纳福

千言万语都用春联展现

和着炖肉、炸鱼、蒸糕的年味

弥漫在大街小巷

回家的喇叭声脚步声起伏不断

惊落了那么多欢歌笑语

叫一声娘亲

我扶住红彤彤的春联

禁不住泪水涟涟

我回家了,娘可做好年夜饭


等一场雪

张洪崑

等一场雪

风靡故乡的原野

我始终坚信

在春风苏醒之前

纷纷,皑皑,簌簌

这些描述雪的词语

今冬还能派上用场


等一场雪

来得多晚都不算迟

要在银装素裹时节

借助天空

倾泻心中的思念

像鹅毛一样纷纷扬扬

洒向故乡的万水千山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