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四) | 德州籍著名诗人李葆国诗词选

作者  李葆国

访深圳大鹏湾所城镇

闲茶邀月浪声遥,

城在胸中思未消。

海上曾悲惶恐泪,

刀头犹卷虎门潮。

枕戈千里梦行远。

挥汗卌年名愈骁。

深港羽丰成劲翼,

鹏程高举任扶摇。

北京大兴宽院国誉府社区

向阳门户笼晴纱,

宽院三厅分韵奢。

兰室尽收方外趣,

露台犹向日边斜。

窗含西岭门邀月,

朝读春秋暮看花。

闲约诗朋三五子,

举杯共饮醉流霞。


门头沟王平镇韭园村访京西古道

人生何处不文章,

牛角岭前余味长。

敲碎驼铃星未落,

吟残晓月梦谁伤。

艰辛散后寒遗臼,

岁月凝时石带光。

有约关山路无歇,

马蹄一步一铿锵。


访江油青莲小镇陇西院

竹掩山墙旧瓦齐,

南轩梦觉诵应低。

家门待叩户悬锁,

条案无风燕喙泥。

磨杵声遥书剑远,

衔杯语重月轮西。

骑鲸人去诗犹在,

蛮妪桥边野草蹊。


四川剑阁夜宿剑门逸村

日近重阳宿阁村,

剑溪遂解气昏昏。

泉蒸硫热堪疏累,

夜静鼾声渐入薰。

栈道已亡司马计,

雄关犹荡武侯魂。

明朝远客邀游早,

无雨无风过剑门。


夜宿四川昭化古镇

殷殷孤镇对双江,

影照川原战马张。

不是西凉飞将在,

何来夜斗挑灯长。

小城有恃民无险,

大计三分定八方。

入夜犹闻五虎啸,

梦沉星月枕耶香。


访浙江天台山张思古村

风水并非无惠根,

天台古道过斯屯。

石桥老店留霞客,

书院探花传后昆。

钎凿于帧山作响,

斧斤出画字悬门。

中郎梦境卷成宝,

三岁髫儿继有痕。


天台山后岸村访寒山子石壁

斜径竹林扶草堂,

听溪篱趣日边张。

岂知洞里乾坤大,

应笑壶中岁月长。

云厚时从心底渡,

路难无碍步间量

红尘谁个苦行者,

此处桃花不染霜。


房山水峪古村落39号院

仄径苍苔几绕行,

山墙犹傍旧衢橫。

老槐影曳宋时句,

石巷形耽今日名。

人为脱贫思已改,

屋因守故瓦仍平。

司门枕峪梦良久,

小犬人来眼不睁。

注:古村内所有房子清一色青石板瓦片。


访通州里二泗村护国宁漕观

衡门不掩旧巍峨,

牌指平沙即运河。

道观规模尚恭护,

船帆踪影费琢磨。

沧桑已并六朝退,

兴废知无一失多。

空里唯余钟未去,

千秋犹向耳边过。


李葆国小传

李葆国,字塬村,1952年生,武城人,出身于山东省优秀教育世家。中华诗词学会学术部原副主任,教育部颁布的《中华通韵》研制组执笔人,现任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常务副主任,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高研班导师,中华诗词学会《吟苑英华》《中华诗词文库》《中华诗词存稿》编辑,著有《石桥轩吟稿》两部。

李葆国之家族诗书传家,其伯祖父李鸿渐、祖父李鸿庥、父亲李尚中两代三人合著有《听春雨楼诗文集》。

李鸿渐(1883-1939),1905年,与其弟鸿庥一同考入山东省优级师范学堂,后共同留校任教。曾任省立五中教务长、一中校长、省财政厅佥事、山东省临时议员等职。1935年因不满时局辞职回籍,著有《金陵杂咏未定稿》手抄本等书存世(见《武城县志》)。

李鸿庥(1885-1955),历任省立一师、三师、二中教师、教务长、校长等职,献身教育近30年,为早期山东正谊中学捐款办校人之一,山东教育图书社发起人和股东。七七事变后,不事敌伪,回乡执教私学,悬壶乡里。1950年曾出任山东文史馆馆员,翌年因病还乡,1955年病逝,著有《东瀛游记》等作品(见《武城县志》)。

李尚中,中共党员,离休干部,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未了轩吟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特约编辑|王淑芬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