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七) | 德州籍著名诗人李葆国诗词选

作者  李葆国

冬日访浙江胥塘镇西园

漫循石巷几重幽,

江左风华集一隅。

宅老偏宜忆南社,

塘深不易认吴钩。

英才知应需时唤,

绝句当为盛世讴。

抢拍争寻八子侧,

可曾家国系心头。

访甪直古镇

甫里雨中尤水乡,

榴花小伞过南塘。

兰舟影瘦拱桥短,

石板人多深巷忙。

是否圣陶成圣寺,

确非商富再商行。

老街自晓诗人贵,

银杏千秋抱旧堂。


游宿县皇藏峪

山环云路九峰崇,

壁挂青樟桥渡龙。

王气何时盈碧落,

蛛罗依旧荡秋风。

洞中日月焉知小,

石上乾坤未虑空。

毕竟青山掩不住,

始从败者论英雄。


浦州大水口山顶农家

电灯远比蜡灯明,

村墅篱边傍竹荣。

信是武陵人未老,

知他桃令地能耕。

农家原是脱贫户,

生态从无埋怨情。

集约行来治富路,

溪山深处气云平。


访浦州匡山双同村

迎门合抱大夫松,

碑石一行诗引踪。

故事曾经世尘外,

人家栉比白云中。

四贤隐处桃花雨,

万亩兴时太古风。

信是竹林埋韵厚,

青山咬定惠双同。


访浦州观前码头遇雨

兰田玉断坠帘珠,

白雨连江乱入图。

云涌青山色愈重,

风回湍浦浪偏无。

浮桥索动行人杳,

老宅厅深故事殊。

知是沧波寒且暖,

群鹅列队向天呼。


访浦州际岭新村

临溪栈道接廊亭,

雨后竹林格外青。

飞瀑观时松谷靓,

饮烟起处小楼宁。

稻田金穂邀丰酒,

村壁红星点石坪。

纪念碑前人影动,

军歌伴着惠风听。


访三乡诗社

诗诵方言字带温。

三乡结社古风敦。

黄泥早换前途阔,

山稔争开花气浑。

从有寒窗看孝子,

几多奇崛出偏村。

缘何星列八十宿,

陋室铭中天地论。


访山西永济王官峪

车近王官路渐狭,

草庐高岫紫藤花。

鸣蝉时断池边树,

飞瀑高悬石上崖。

跳雨连珠绮云远,

藻衣叠韵梦思奢。

尘心净处生凉气,

古柳阴中唤酒家。


李葆国小传

李葆国,字塬村,1952年生,武城人,出身于山东省优秀教育世家。中华诗词学会学术部原副主任,教育部颁布的《中华通韵》研制组执笔人,现任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常务副主任,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高研班导师,中华诗词学会《吟苑英华》《中华诗词文库》《中华诗词存稿》编辑,著有《石桥轩吟稿》两部。

李葆国之家族诗书传家,其伯祖父李鸿渐、祖父李鸿庥、父亲李尚中两代三人合著有《听春雨楼诗文集》。

李鸿渐(1883-1939),1905年,与其弟鸿庥一同考入山东省优级师范学堂,后共同留校任教。曾任省立五中教务长、一中校长、省财政厅佥事、山东省临时议员等职。1935年因不满时局辞职回籍,著有《金陵杂咏未定稿》手抄本等书存世(见《武城县志》)。

李鸿庥(1885-1955),历任省立一师、三师、二中教师、教务长、校长等职,献身教育近30年,为早期山东正谊中学捐款办校人之一,山东教育图书社发起人和股东。七七事变后,不事敌伪,回乡执教私学,悬壶乡里。1950年曾出任山东文史馆馆员,翌年因病还乡,1955年病逝,著有《东瀛游记》等作品(见《武城县志》)。

李尚中,中共党员,离休干部,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未了轩吟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特约编辑|王淑芬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