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程保忠:压花轿趣事



压花轿趣事

▢程保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人结婚都是要抬花轿迎接新娘的,且迎亲队伍从家出发时不能空轿,要选择一个俊美的“压轿童”,类似现在的“压车童”。到达目的地女方还要给“压轿童”几个装钱的小喜布袋子,之后新娘才能上花轿。据说有多子多孙多福之寓意。

农村的花轿比较简易,一般宽0.8米、长1.2米、高1.6米,轿内设有一个坐人的木箱,四周用木板封好后再围上红布便是。有两根6米长的轿杆从花轿前后穿插过去,两头用绳子拴好,当中再各绑上1米长的抬杠。抬轿需要四个青壮年,两头各两人,把木杠放在肩上,走起路来要步伐一致。花轿旁边还有一个护轿人负责指挥,掌握快慢节奏。当花轿走出新娘的村时,抬轿的人就使坏了,喊一声口号花轿就上下颠动起来,这下可苦了轿里的新娘,身子不由得往上蹿,头碰到轿顶“当当”直响,疼得新娘龇牙咧嘴大喊大叫,抬轿的人乐得前仰后合。

那时候,农村的家庭大都不富裕,一日三餐几乎都是玉米饼子和地瓜,白面馒头逢家里来亲戚朋友或改善生活时才能吃到。乡下的孩子能赶上“压花轿”,那真是一件无比享受的美差事,既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和肉菜,又能得到几元钱的大红包。

记得我从10岁到13岁,“压花轿”就达9次之多,每次“压花轿”都穿上母亲做的一身新衣服,神气得很。有一次,一个刘姓人家的两个儿子,一天娶了两个媳妇,迎了这个又接另一个,叫双喜临门。我自然也是高高兴兴地压了两次轿。

压花轿也有一定的讲究。在路上,护轿人嘱咐我:到新娘家要沉住气,看我眼色行事,我不发话,你就别下来。当花轿来到新娘家时,一群人围上来看热闹。这时,一位中年男人手里托着一个花盘,盘上放着一个红包、花糖和香烟,走到轿前叫我下花轿,我打开红包一看,里面只放着两元钱,就说钱太少了,不行。护轿人不失时机走过来说:再回屋,添添。这位中年人返回时手中又多了两个红包,笑着对我说,这回可以了吧?我打开红包看了看,这回四元,一共六元钱了,六六大顺,护轿人这才发话叫我把红包、喜糖和香烟装在衣兜儿里,从花轿里走出来。

出村后,我把香烟分给抬轿的人,红包和花糖留给自己。乐得抬轿的人喜笑颜开。这六元钱,我不仅能买上好多作业本、连环画本,还能买些零嘴好好地解下馋了。

到了70年代,娶新娘不再坐花轿了,改用自行车和骑马;改革开放后,就开始用上大小不一型号各异的各类轿车了,自然更是体面。如今,家家户户差不多都拥有轿车,结婚办事的人家一招呼,就是十辆八辆的轿车,更是威风八面了。但接新娘不论换什么车辆,里边都会坐着一位压车童子。并且,那些不文明的婚闹也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作者简介:程保忠1946年3月生,大学文凭,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中国楹联书法协会会员。先后在省市级报刊发表新闻作品500余篇,小说、散文、诗歌多篇。书法作品在省级获得优秀奖,在市级获得一等奖。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