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末|范兴文:燕子归来(外四篇•首)


胜景   刘长居  摄


燕子归来

范兴文

燕子归来了,在春日的舞台上,在春风的音乐中,在春雨的掌声里。

它轻盈地飘落到村舍的房檐上,跳跃到大树枝丫的肩头,投入到院子的怀抱。我猜,它是从遥远的南面飞来的吧?那里桂花泛黄,桃花现粉,月季红里透白,麦冬绿里含翠。一路上,啄木鸟为它敲着梆子,布谷鸟为它唱着歌,黄莺和百灵鸟为它跳着舞。路旁的槐花,陌上的榆香,是它旅途的餐馆;翻绿的枝头,醒来的草坡,是它征程的旅店。多么想驻足观赏一路的风景,可是,抵不住对家的眷恋依依。脚步匆匆兮,过江河;长途跋涉兮,归故乡!

我坐在小院里,沐浴着春光,迎接着翩翩的归燕,思考着未来的人生。“燕子归来寻旧垒”,我看到它静静地驻足于房檐,目光是如此专注。窗前的石榴树,你仍然花朵未著;院子里的小花狗,你还是样子如初;椅子里的爷爷,你神态依旧。

小时候,我爱玩弹弓,总想瞄准临近的燕子,爷爷说,这些自然的精灵是不能随便伤害的。忙碌的蜜蜂,爷爷宠着;悠闲的蜻蜓,爷爷护着;院子里还在沉睡的枣树和已经醒来的石榴树,是爷爷浇灌着的希望。特别是燕子,爷爷总是在燕子归来前,就打扫房梁,清理燕窝,爷爷说:“燕子最有良知。”

父亲也喜爱燕子。他说:“小燕子就是要学会飞翔,飞翔靠自己的翅膀。”他和爷爷的观点一致,就是不管你飞得多远,飞得多高,都不能忘本,都不能迷失了家的方向。

母亲是一个不会解读的人,她只会打着比喻。念小学时,一放学,我就飞一般向家跑去,母亲擦着我的汗水说:“你多么像咱家房梁上的那个小燕子呀!”读中学时,我每次回家,母亲兴奋地喊道:“咱家的燕子飞回来了!”

其实,我一直都想做一个飞出去的燕子。我们村子里的几个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选择了遥远的大城市,有的还努力地想争取定居国外。我毕业前,爷爷打电话深情地说:“翅膀硬了更要回来,咱家的房梁上到处可以筑巢。”

还记得爷爷讲过的那个生动的故事:一个贫苦的农民,怜悯地救起一只受伤的燕子。燕子归去又归来,叼来一粒南瓜的种子,农民种出了一个大大的南瓜。过春节了,农民要用它包饺子,切开的瞬间,一堆金子闪闪发光,农民成了当地的富翁。这个故事充满了想象,歌颂着善良与感恩。

如今,我在离家十几里的城里当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做了一只名副其实的归燕。多么希望我的学生都是能飞出去的燕子,又都是能飞回来的燕子。

有时我想,爷爷、父亲和母亲常常希望我是一只燕子,其实,他们不也正是一只不离不弃的燕子吗?最后,连羽毛都腐烂在这片深爱的土地里面。

今春的院子里,爷爷和我又望着年年归来的春燕,相视而笑。爷爷深情地对我说:“燕子知时节,归来润无声。”爷爷的话,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春色遍芳菲,闲檐双燕飞。”今年的燕子归来得早。“翩翩春燕,端集余堂”,它们衔着春泥,飞入故人家。


村  姑

宁学华

莫笑村姑挚学诗,浮生有梦恨来迟。

时常煮饭烧糊灶,偶尔逢人忘故知。

喜得新章三两句,欣添白发万千丝。

难描境里风光好,半是癫狂半是痴。


春  韵

康丙云

桃枝上的芽孢嘟起红嘴唇

东风摇起柳枝  轻拂天地间的凡尘

长尾巴的喜鹊

衔来一串自以为是的清音


荠菜不知何时已星点布阵

田间 ,河岸

一丛丛枯草败枝退居隐身


我搭上昨日梦幻的羽翼

与一只音符中飞出的蝴蝶

将春风抱紧


我国自动驾驶

2025年将有“图”可依

我国将先行制定急用先行的智能汽车基础地图重点标准,到2025年初步构建支撑汽车自动驾驶的地图标准体系。

高精地图是自动驾驶的“眼睛”。自然资源部7日对外公布《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提出,要先行制定急用先行的10项以上智能汽车基础地图重点标准,涵盖基础通用、数据采集、动态更新、数据分发、交换格式,以及多种智能端侧相关数据安全保护等技术要求和规范,解决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深度应用的迫切需求。2025年,初步构建能够支撑汽车驾驶自动化应用的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体系。

(据新华社)


我国科学家首创开放式新架构

实现615公里光纤量子通信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袁之良团队首创量子密钥分发开放式新架构,采用光频梳技术,成功实现615公里光纤量子通信。该架构在确保量子通信安全性的同时,能大幅降低系统建设成本,为我国建设多节点广域量子网络奠定基础。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安全是量子通信的最大特征。作为量子通信的主要方式之一,量子密钥分发基于量子的不可测量性、不可克隆性,借助“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为量子通信上了一把“安全锁”。“双场”是目前所有量子密钥分发协议中,最适合远距离传输的一种。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袁之良介绍,双场架构下量子通信,需要相距遥远的两个独立激光源各自发出“信号”。如果激光源发射的“信号”频率不同,就会出现传输中的“信号”失误。想要避免“信号”失误,就需要一个能实现两端“信号”频率相同的“工具”:服务光纤。这意味着通信两端之间还需额外架设“一条路”,这也就构成了由“两条路”构成的传统架构。

“传统架构,意味着搭建双倍长度的光纤,成本高且结构复杂,系统运行维护起来贵且困难,不利于未来多节点广域量子保密网络的建设。”袁之良说。

为“节省”下服务光纤但保留其发挥的作用,袁之良团队首次将光频梳技术应用于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光频梳技术,就好比把一束单频率的光,变成像多个‘梳子齿’一样分隔开来、不同频率的多束光。借助这把神奇的‘梳子’,无须架设服务光纤,即可实现通信两端‘信号’的频率校准,从而实现量子信息的准确传输。”周来说。

“作为世界上首个开放式架构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系统,成功实现615公里的光纤量子通信,在量子通信的实现方案方面有了创新突破。”《自然-通讯》审稿人之一、量子通信科学家王双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新华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