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鲍光华《砺炼——我的律师之路》有感
□胡瑞祥
拜读了光华的新作《砺炼——我的律师之路》,感触颇深。光华的少年时代,对我来说是羡慕。父亲是水利战线的医生、国家干部。母亲出身殷实之家,知理、聪明又贤惠。兄妹三人,有父母在身边呵护,冷有衣,饥有餐。从板浦到济宁,再到聊城和德州。虽有小苦,但是总体来说无忧无虑。在聊城上小学时,居然能攒下几十本小人书。
光华遗传了父母聪慧的基因,在学校里也是顺风顺水,考上了德州二中(那时的二中,比一中一点也不差)。若不是突如其来的“文革”,他可以顺利地读到大学毕业。
在聊城的那几年,我俩在时间与地点上应该有交集。1960年秋天我就去聊城技校读书了,住在运河边的四合院里,平时很少回家。但是,因年龄的关系(我大他四岁),又没有住在一个家属院,失之交臂也在情理之中了。
他1968年被分配到德州机床厂当学员。在厂里,我们因工种的差异而交往不多。1969年我当选为厂团委委员,七车间团支部书记,后来担任九车间党支部书记,在厂里活动面稍大一些,我才知道哪位是鲍光华。
他父亲及全家在“文革”中遭到不公正对待。光华在逆境中沉默,在逆境中选择。他的家教告诉他,不能沉沦,只能爆发。这个爆发,在机床厂这个有革命传统的氛围中,就是一句话,“干出个样来”!机床厂的产业工人,坦诚而率直,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关系。看一个人行不行,就看工作、看技术、看效率。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在机床厂是没有市场的。光华就是憋着这个“不服气”,楞是在车间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再一个值得我敬佩的,是他学习的决心和韧性。正所谓,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当发现自学高考的机遇时,光华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它,而且以无比坚强的决心和毅力,专攻法律专业。正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在大炉班他带领班组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下班后他放弃了一切娱乐与休闲,全力攻读那晦涩的法律专用术语,掌握了法律专业大专自学考试的全部知识,实现了一次性考试通过的好成绩。这,得力于天赋,更得力于勤奋。而我认为,勤奋也是天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机床厂当年有多少青工参加自考的?又有多少考出来的?光华当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只是家庭的骄傲,还是机床厂的骄傲!他为青工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再一个令人感动的是他的坦荡。他通过向世人展示自己从事律师工作的经典案例,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正性,也体现了法律的尊严。同时,他还从另一个侧面告诉世人,律师,不是给法官过不去的对头,而是维护法律公正性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神。我想,这也是光华为之锲而不舍,写这本书的原动力吧。
最后,我还要说几句我对光华父亲的印象。光华的父亲上世纪60年代初在聊城水利建设指挥部医务室当医生的时候,和我大哥在一个机关单位工作,而且他俩还是同年,都是1925年出生。1960年夏天,我去拔野菜,后背起了一大片米粒大小的疹子,奇痒无比。当时还以为是痱子,在家里用了些土法也不见效。我大哥领我去了机关医务室,鲍医生经过仔细察看,认为与药物过敏有关,询问我吃过什么药没有。在确认没有吃过其他药物的情况下,他给我的后背上擦涂了樟脑酒。此时,我大哥要去安徽省工作,我只好自己每天去找鲍医生擦药。鲍医生每次都是和气认真地为我治疗。我那年14岁,对这件事印象很深刻。鲍医生和蔼的笑容和认真的操作,一直活跃在我的记忆里。直到从光华的著作中看到鲍医生的遗照,我才确认,当年为我治疗的就是光华的慈父——鲍学仁医生。
愿光华的《砺炼——我的律师之路》,能激励更多的人在逆境中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简介:胡瑞祥,山东临清人,1946年出生,党员,大学文化。曾供职于德州机床厂,后任地市直机关干部,2007年退休。热爱乡土文学,有诗歌、散文等在省市报刊及中国乡村等平台上发表。现为德州市作协会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