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谢学军:忆王金铎老师



忆王金铎老师

谢学军

在我的内心深处,经常思念一位慈眉善目、面带笑容的老人,他就是宁津县作家、书法家王金铎老师。

4月6日,我带着思念,来到宁津县民政局养老中心,看望因疫情多日不能相见的王老师。

养老中心,修建在县人民医院后身。那平坦的地形,建起了一栋栋巍峨的楼群,特别美丽壮观。这里,居住的都是老人,到处静悄悄,没有大声的喧哗,也没有商贩们的喊叫,只能听见出进的关门声。

王老师住在二楼。以往我来看他,他总是下楼来迎接我,可这次不知为什么,却迟迟没下来,我的心怦怦直跳。心里明白,疫情刚过,这个86岁的老人是否能躲过这场灾难?我带着疑问,拨通了和王老师经常联系的政协原主席、知名作家李风军的电话,他说王老师不在了,是新冠夺去了他的生命。

我站在楼门口,感到又熟悉又凄凉,泪水从眼眶里流出拧成了泪珠,像断线的珍珠似的落在了胸膛。带着苍凉和无奈,含着悲伤的泪水,离开了这经常来往的地方,内心处勾起过去老师对我培养的回忆。

我是从1967年和王老师认识的,那年我才15岁。王老师在县委通讯报道组工作,我第一次来开通讯报道员会见到了他。开始,不知道叫什么,叫了个王叔叔。王老师立刻说道:“叫叔叔不妥,以后通讯组办学习班,我还教你们写稿子,还是叫老师吧。”从此,我们建立了师生关系。有了这层关系,从情感上更拉近了一步。

曾记得,我写了稿子让王老师修改,他那样的认真细致,哪怕一个错别字,一个不正确的标点符号,都修改得清清楚楚,细致地给我讲解语言的选择和标点符号的运用。我站在王老师的办公桌旁,就和在学校听老师批改作业一样。修改完稿子后,他见天色晚了,还给我安排到招待所住下,一想到这些,我内心就无比的感激。

曾记得,王老师下乡时,总是绕道找到我,给我讲解最新的报道要点,让我跟紧形式,把握重点,选好题材。走时,还和村里的干部们见个面,让村里在生活上多加照顾我。

还记得,那年春节,单位发了福利,王老师舍不得自己用,却给我留着一部分。

王老师的书法在宁津县也是有名的,经常给我写上几幅字,让人装裱后挂在屋里,给家庭增添了很多文化气氛。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亲爱的王老师,我们梦中见。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