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艳 刘长居 摄
▢祖新兰
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小时候,对阅读的喜爱是从看连环画开始的。那时生活条件还不是很好,却抵挡不住一个孩子对大自然的无限好奇,整天围着父母问这问那。为了满足我的求知欲,在外工作的父亲省吃俭用,买回家一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动脑筋爷爷》,那是彩色插图版少儿刊物。它让我爱不释手。书中的可爱人物“小天真”和“小问号”,还有象征智慧的“动脑筋爷爷”,为我打开了神奇的知识之窗,引领我探索自然科学的奥妙。这套书用生花妙笔描绘了一幅幅科普蓝图,甚至成为以后影响几代人的少儿读物。也因此,我要比一般同龄孩子认知范围广,识字也稍多一些,现在想来要感谢父亲的启蒙。
上学之后,去亲戚家做客,最喜欢盯着人家墙上糊的报纸,对上边的新闻和插图看个没完没了。每逢春节,家里就会把收集的各类旧报纸或糊墙,或剪成大小不等的鞋样夹在书本里。那时,我对报纸产生了莫大的兴趣,犹如一头小狗熊掉进蜜罐里,如饥似渴地吸吮知识的养分,生怕漏下一个字。那是我乏味的童年了解外界信息的渠道之一,也养成了我自幼爱读书的好习惯。
在我的记忆里,收音机曾经在一定意义上替代了读书的功能。年幼时喜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听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的故事;后来上小学时又迷上了听《星星火炬》节目;记忆最深刻的是中午和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听着《岳飞传》或《杨家将》,感受着电波的无限魅力。刘兰芳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为我打开了听觉中一本本书,那时,我真是爱极了评书。
20世纪80年代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订阅了《中国少年报》,每一期我都要去老师那里借阅。最喜欢的就是“知心姐姐”栏目,如今,做了30多年“知心姐姐”的卢勤早就成为奶奶辈,但依然是我崇拜的作家之一,她集多年经验所著《长大不容易》一书,成为广大家长教育孩子的宝贵借鉴。记得我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文,因为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我信手拈来很快写就一篇,每逢周五大课,我的作文总是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去读,这也激励我更加热爱阅读。
20世纪90年代,文化市场活跃起来,新华书店里的书籍琳琅满目,图书馆也对外开放。到图书馆借阅成为我的主要阅读方式。交上押金后,每天租书费用三角钱,在借新还旧中乐此不疲,后来干脆办理了一张读书卡,更使我如鱼得水般在书的海洋里畅游。
随着国家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阅读方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为人们阅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手指滑动浏览天下的快速阅读模式,给现代人带来了便捷、全新的体验。如今,也许是步入中年的缘故,我依然怀念过去的书香,依然每天习惯于拿起散发着淡淡油墨味的报纸阅读,抑或端起沉甸甸的书本,所有的浮躁之气便荡涤一空,自然而然寻得一份“此心安处”。纸质书仿佛是我无法舍弃的老朋友,环视今天家里的书橱,那些曾经的岁月痕迹都蕴含在藏书的扉页里,字句间,那些读过的书已不知不觉化为自己身心的一部分。
芫 荽 香
▢周童
雨后的雾气滋养了初萌的草芽,被时光打湿后的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味道,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混合气味,里面裹挟着草籽的青涩,藏了一冬虫卵的假寐,就在这个当口我的脑子里忽然冒出“芫荽”两字。
芫荽,又称为香菜,年幼时的我一直很抗拒它那种奇怪的味道,一旦父亲在汤里、菜里撒了芫荽末用来提味,我就会极力避之。据我了解,身边有一部分人跟我一样不喜欢它的气味,人们往往喜欢凭直觉办事而忽略它原本积极的作用。就比如说芫荽,它是伞形科芫荽属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有发表透疹,健胃的功效还可止痛解毒。《本草纲目》称“芫荽性味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
父亲口壮从不挑肥拣瘦,常会买了大把的芫荽回来,跟青辣椒、小咸菜拌在一起,里面再倒入适量的芝麻油、少许味精、山西陈醋,调好后再搭配上新鲜棒子面窝头,父亲吃得那叫一个香啊!满脸的陶醉,好像吃了什么山珍海味一样。我在一旁一脸困惑地盯着他看,暗自嘀咕:有这么好吃吗?
当然了,对于喜爱它的人来讲,入口后的清香在嘴里爆裂,满足感和愉悦此时远远超出了食物本身的价值,想想看,这可以算是身心健康了吧,既实现了味蕾的愿望又卸下生活中的辛苦与奔忙。我自是体会不到父亲的快乐,照旧把面条里面的芫荽挑出来扔在桌面上或是直接放进他的饭碗里,这种生活上的惯性直到几个月前突然来了个急转弯——我开始尝试着咀嚼街边拉面馆里一粒细碎的芫荽梗,莫名间它的气味柔和了许多,慢慢品尝中它的香让我接受甚至有点儿喜欢,这种貌似无缘由的转变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早前儿为什么竟那么排斥它。
一个理由就是年少味不识?或是一种另类的撒娇方式?又或是父母宠溺的表现?我家表妹一个挑三拣四的人,好多我认为正常的蔬菜她都不吃,她母亲在人们面前一说就是:她这不吃、那不吃的毛病可多了。话音里没听出来真正嫌弃的意思,倒是感觉出自己孩子这不吃那不吃的特殊感。说归说,她还会依了表妹的喜好去准备一日三餐,这倒也印证了我前面说的那几个理由了。
现在,我也会偶尔买了芫荽回来。有一次,先生问我:你会调父亲做的那种咸菜吗?配着米粥吃特别香,回头你也试试。我痛快地答应了他,只是无论我怎么模仿都不再是当年的味道。
我想味蕾也是有记忆的,舌尖上有家的欢愉,有往事的更迭,有对亲人的怀念,有对旧事的继承,而父亲调制的芫荽凉菜成了我心头永远的香……
四 月
▢韩淑霞
你和我。我们
去四月里走一走
追一缕风,去看纸鸢
飞到白云里探险
去果园。聆听
六百年梨树王的心声
去翻阅遍地油菜花
金灿灿的芬芳
去邂逅仙女姐姐,邀她们
一起把春光定格
风姿绰约,眉眼间
飞出欢愉几许
去看孩子在花下跑
欢声惹起了飞鸟
去解读老农皱纹里
溢出希冀的笑
然后醉在四月里
做梦。任光阴的故事
静静地流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