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乡间到城里
▢张保华
20年前,我在一个村小学教书,有时骑自行车外出,遇到村中老人,他们会热切地问一声:“出门?”
“嗯,上城里。捎东西吗?”
“嘿嘿。没啥捎的。”如果时间是半晌午或下半晌,他们会追加一句“快去快回吧,别回来晚了。”

走大路,从村子到城中心的百货大楼有七八公里,如果走小路还能近些,不过,是羊肠子小道,坑洼不平,距离虽近,颠簸厉害。尤其秋天青纱帐起来,前后不见人影,难免心里发怵,这条路我早已不走。
百货大楼有三层高,是城里的最高建筑,走到半路上,那灰不溜秋的影子才闪出来。上辈人去城里赶集,全凭两条腿,常常是天亮出门,回家已是后半晌,拍拍一身尘土,肚子早已咕咕乱响。
我们学校有四个老师,两个家住城里,我和另一位老师是本村人。学校既无食堂又无宿舍,城里的两个老师自带中午饭,白面馒头就咸菜,外加一碗白开水,日子过得紧张、清苦。我还是幸运的,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一日三餐虽是清汤寡水,在家总是热气腾腾。
以后因学生越来越少,学校合并到另一个村。我刚结婚,丈夫在城里工作,新家也就安在他们单位。城里仅有三处小学,教师满满的,我是挤不进去,教委领导照顾,又把我安排到城外另一个村小学,离城也是七八公里。
贾平凹曾说,世上的大虫是虎,长虫是蛇,人实在是个走虫。从此,我反复往返于城里城外,一头是乡村学校,一头是城里的家庭。
城里城外不像现在有城乡接合部这一缓冲区,我出家门不远,脚下的柏油路就变成黄土道,庄稼、沟渠、坟地、树林及远处影影绰绰的村庄组成了一道乡村风景线。路上行人稀少,冷冷清清。再行二三公里,路是越走越窄,越行越难。
远远地看到学校所在的村庄在眼前晃动,心就越想一步到位,用力加速蹬车,车身颠簸,身子便筛糠似的乱颤,遇坑洼不及躲避,又像坐在蹦蹦床上。最怕两种天气,一是六月里的连阴天,断断续续的雨中,浸透的土路经人踩踏全是一摊烂泥;二是三九时节一场大雪过后,路上不见行人,大地白茫茫一片,辨不清道路沟坎。坏天气里,我比平时提前半个多小时推车出门,走一段柏油路便上土道,走走停停,有时骑不能骑,推不能推,不得已只好肩扛自行车,低头歪歪扭扭地前行,偶尔前后一撇,皆是同病相怜之人,个个狼狈不堪。滑倒沾一身泥,踩空崴了脚,出尽洋相。李白有《蜀道难》的喟叹,我有行路难的体味。
家住城里的有我们四个人,放学搭伴走出校门,上班从四个方向汇集到城外一条土路上,有时碰到一起,有时一前一后。我们最美的留影是行进在冬天雪景中,洁白的大地上我们踩出第一行脚印,虽然歪歪扭扭,但每个脚印都扎扎实实。我们最狼狈的时候是一身泥水被学生看到,真是斯文扫地。
村里是县政府表彰的“尊师重教先进单位”,为建学校他们倾其所有,还得到镇上的物资支持。
校园四四方方,有院墙护卫,校门居中朝南,进门东西各有两排砖瓦到顶的教室,北端是操场。教室和办公室窗明几净,水泥地面,门前是铺有碎砖的甬道,几株小树蓬蓬勃勃地生长。
与城里的学校比较,这里的差距还是相当大,教学设施不配套,教学器材缺失,因而像音乐、美术课基本上不上,或者上也是走过场。体育课除了让学生跑几圈步,剩余时间自由活动。
这也是村里的孩子整体素质不如城里的孩子高的一个原因。无处不在的城乡差别,处处都在影响着社会公平的落实和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及心理健康成长。
村党支部书记常来学校聊几句,免不了倒倒苦水,说什么村里没钱,对老师们照顾不周,他自己也没办法,请多包涵等。我们深知乡村生活的困难,对他这个村里的当家人抱有几分同情。
村里有个小型面粉加工厂,他特批我们几个路远的老师中午饭可去取面粉,账记在村里。因我们缺少炊具,午饭是今天烙饼,明天疙瘩汤,吃得津津有味,因是死面,过后又胃里泛酸。
校长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一脸严肃,似不食人间烟火。开会时总是强调规章制度,诸如不迟到不早退之类,我们真的迟到了,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天色不好,他不忘提醒我们,安排一下课程早走一会儿。其实他的心挺细挺软,我们心里有愧疚感,觉得教学不好最对不起的是校长。
从城里到乡间,两点之间十几里的乡村小路,其实也就是一步之遥,我却走了二十多年。
2000年前后,从城里探出来的柏油路不断向城外延伸,两边高楼接踵拔地而起。有一天终于同村里新修的出村小公路连接。公路上一下子冒出许多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车、小轿车、货运汽车,往来穿梭。我也换了交通工具,是脚踩油门,一溜烟飞驰的轻骑,路好,车快,常常是一个念头闪过,等不到细想,学校就到了,我竟喜欢走在路上的感觉。早上霞光初照,红晕满天;傍晚夕阳似火,安静温馨。不必担心迟到早退,不用急着回家收拾家务。路还是那样长,走起来真的变短了。
不久,高兴的事又来了,村小学校被撤并到城里,乡村的孩子终于享受到城市教育的优越,我头上的乡村教师帽子也一同被摘掉。
城市建设的速度无法想象,城市的展开靓丽无比。有时,我回娘家,开车一阵风似的就到。当年我在村里教书,进城要走七八公里的路,每次就像远行,进城就像刘姥姥进了贾府的大观园。现在,这里高楼林立,道路宽敞,人来车往。
这不就是我青年时向往的城市吗?城市发展的历程中有我走过的歪歪扭扭的脚印,我的青春、情感、履历都印在这些深深的脚印中。
作者简介:张保华,女,齐河县第四小学教师。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