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邓吉收:麦收时节家乡行


麦收时节家乡行

□邓吉收

前几天,老家同族人打来电话,说他孩子定亲,要我务必回去一趟。定亲是大事,我不敢怠慢,早饭后,我驱车往家赶。



当车子拐入乡间笔直而又平坦的水泥小路后,放眼望去,艳阳下,两边满眼是望不到边的金黄色麦田,不用问,今年定然又是一个丰收年。我想,若是回到二三十年前,此时的农村人们正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又是备农具、又是备食物、更要备场地等,准备迎接一年一度的麦收鏖战哩。

快要到村口时,迎面走来一位挺着腰板、留着小平头、上身穿白衬衣的老年男人,待走近后才认出来,原来是本村“机械通”李家三叔。

说起李三叔,他可是个村中能人。大集体时,他曾是公社“东方红”拖拉机手,对机械很是热爱和精通。后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了减轻割麦子时的劳动强度,当时不知从哪里时兴起“一边倒”的简易小麦收割机,他当年就购置了一台。麦收时间性是极强的,人们为了早点儿把麦子收回家,纷纷雇用他的收割机。那几年,地里的麦穗还是绿乎乎的,就有人提前和他打招呼预约,那真是个风光。再后来,他又购置了轧麦场的振压器、小麦脱粒机和玉米播种机。总之,麦收时节的先进机械他不但一应俱全,而且都是领先一步购置,可谓赶时尚。

尽管李三叔大我一辈,但爷儿俩有时也会开个玩笑。我停下车,假装严肃地说:“三叔,马上收麦子了,你还有闲心逛游?”他知道我是开玩笑,也逗趣地回答道:“这个年代,我若再用那简易收割机、镇压器和脱粒机去收麦子,别人还不得说我大脑有毛病!”

然后,已进入花甲之年的他颇为感慨地说,如今社会发展真是太快了,种了大半辈子地,到老了不光不种地了(土地流转出去了),还吃喝不愁享清福,真像是在做梦啊。在闲聊中还得知,他的那些过时的收麦机械早就当废铁处理了。近些年,他虽已年迈,但思想仍不落伍,他让儿子又购置了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现正忙着哩。

我和他挥了挥手告别,然后开车进了村子。慢慢行驶了约几分钟,老远看到了身体有些发福的“一把手”王二婶,她正在大街上慢悠悠地推着婴儿车,转着圈儿的照看小孙子。我探出头主动和她打招呼,她认出我后,笑嘻嘻地走过来,冲我大声反问道:“现在过麦子已不用人了,还回来干吗?”

我知道她这是和我说笑话,但我一看到她那只空荡荡的袖子,心里就不是滋味,就心酸。

那是20多年前的麦收时节。当时脱粒机已普及,可人们只知道它省时省力便捷,天知道它还会“咬人”。那天傍晚,她一家老小五六口人,正紧张有序地在隆隆声响的脱粒机旁忙碌着。因她手脚麻利,站在了最靠近脱粒机的这一关键而又危险的位置,负责把传递过来的一缕缕麦子,迅速地送入急速旋转的脱粒机内。

只见她罩住头部,只露出两只眼睛,两手上下翻飞,刺鼻呛人的尘埃笼罩着她,这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在临近收尾时,也许她劳累过度,也许麻痹大意,也许视线模糊,只听见她突然发出一声刺耳地尖叫:“哎呀......”瞬间,她的右胳膊被卷入脱粒机。由于伤势严重,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截肢。从此,“一把手”的绰号在村子里慢慢传开。

当快要行驶到村中小广场时,耳边传来悠扬的歌声。走近后发现5个中老年妇女,正伴随着优美歌曲《中国红》,在广场尽情地翩翩起舞呢。我再仔细一看,其中就有刘大娘。

刘大娘是我的邻居,我很是了解她。自从那年过麦收她家遭遇了一场灾难后,每到麦收时节,她总是神经质的不断抬头看天空——若发现空中有云朵游动,就怵头,就赶紧提醒老伴:“老头子,是不是又要变天呀。”

记得那年麦收,家家户户都在借着难得的响晴天气,进入了关键阶段:轧麦场。谁知,夏天的天空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当一阵凉风吹过后,接着从遥远的西北天边翻腾过来大片的乌云,似怪兽,似峰峦,又似潮水,争先恐后地涌过来。人们只知凉风惬意,只知埋头干活,当一股更为强烈的风夹杂着树叶和尘土卷过来后,忙碌中的人们这才发觉不对劲。“不好!”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于是,“抢场”战斗就此打响。

那天,她家轧了足有10亩地的大麦场,堆放起来自然要多费时辰,老天爷可不依你,当堆了一多半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她一家人在他人的一再劝说之下,才恋恋不舍地丢下农具离开麦场。

由于她家麦场地势洼,又靠近池塘,那滂沱的雨水从她的麦场一角撕开了一道口子,整个麦场几乎都被冲进池塘里。雨停后,刘大娘一家人一看,顿时急红了眼。刘大爷拿来笊篱,来不及脱鞋子、挽裤腿,三步并作两步就趟进半腰深的池塘,但捞上来的大都是麦秸或麦糠......刘大娘见状,只是瘫坐在地上,无奈地拍打着双腿,“天呀!天呀!”的不停地号啕大哭。由于伤心过度,患了半身不遂,打针吃药治疗了好几年,才慢慢恢复过来。

我来到同族人家,大红角门显要位置上镶嵌着“美丽庭院”和“文明家庭”两块醒目牌匾。走进院落,这是一座由正房上下10间的二层小洋楼组成的庭院。院子里全部用花砖铺设。从正房到偏房,再到小花园,安排得错落有致。屋子里的摆设,无论家用电器,还是桌椅茶具,可谓应有尽有,且都是最时兴的。

其实,这一家人都是传统农民,几年前,他们把10多亩土地流转出去后,爷儿俩发挥一技之长,常年在外做楼房装修,收入可观。几年下来,小日子越过越滋润!

虽是麦收时节,但丝毫看不到昔日麦收时农民那辛苦且忙碌的影子。看到的是村貌整洁、村民富足,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气象。

作者简介邓吉收,临邑人,1981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文专业,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省、市、县等报刊或融媒平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