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学的故事
□张秀云
一个下午,同学和她先生一块来看我,我很高兴。这是她母亲去世后第一次来我家串门,以前我们常走动。我特意到隔壁买来新茶叶,一起喝茶聊天。

同学今年71岁,是独生女,这在上世纪50年代的家庭中很是少有。24岁那年,经人介绍她嫁到德州,婆家条件不错,公公是小学校长,先生是建筑工地的一名统计,结婚后她也成了一名工人。在那个年代,能吃上公家饭,很是令人羡慕。
同学能吃苦也很能干,不管在公司多忙多累,回到家还要抢着洗衣做饭——她怕婆婆在家照看俩孩子累着。媳妇懂事,婆婆更是通情达理。在同学45岁那年,娘家父亲心脏病去世,家里只剩下老母亲一个人,还有几亩责任田。同学牵挂着自己的亲娘,整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动员儿媳妇把亲家母接来德州一起住,“你妈只生养你一个,你不管谁管?”婆婆的知心话温暖着儿媳的心。同学回到老家,动员母亲把地包给邻居,然后接到德州,和自己一起生活。
与女儿生活在一起,老人心里踏实。母亲在自己身边,做女儿的心里也就少了一份牵挂,过起日子来更加带劲。两个亲家也是和睦相处,还时不时凑到一起打打牌,逛逛街,人人都羡慕这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 随着外甥和外甥女也都陆续成了家,同学和他先生也先后退休。
人们常说,有多大本事,就摊多大事。同学天生操心受累的命。就在母亲过完88岁生日那天夜里,突患脑溢血,经过抢救,命是保住了,可是却成了植物人。为解决母亲的吃饭问题,同学可谓是绞尽脑汁。办法总比困难多。她把鸡蛋打到碗里,倒上牛奶搅拌均匀,再用保鲜膜盖好,用针扎上十几个小洞,放在锅里蒸15分钟,一碗又鲜又嫩又滑溜的鸡蛋糕就蒸熟了。然后,再用粗针管一点一点送到嘴里。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对同学来说,在长达5年的病床前,她没有叫苦,也没有喊累,5年来,她不断变着样,把各种食材变成流食喂母亲;母亲身上没生褥疮,屋里没有一点异味。她用至真至善的孝心和耐心,精心照料母亲,让母亲的生命又延续了5年,直到93岁去世。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无数个小社会组成一个大社会。至诚至善,和谐文明,我想这就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也是这个社会向更和谐更美好发展的趋势。同学的孝心无形中也给自己的儿女做了很好的榜样。为此,儿子女儿给妈妈开玩笑说,等您老了,我们把您伺候得更好!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