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入平原县王凤楼镇南街新村的主干道,“西杨在兹”的路牌与两旁金叶斑斓的树木相映成趣。这个由西杨在兹村、东杨在兹村、王佩于村3个村融合而成的新村,4年来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产业、培育文明乡风,赢得“山东省森林村居”“省级文明村”等荣誉。
镇党委书记郑学锋介绍,南街新村立足“景美、村富、民和”,打造和美乡村,目前村庄绿化率已达95%,去年集体收入19万元;风正心齐,村民踊跃参加“党组织领办新风公益”活动。
生态筑基 村美景秀
10月28日,已入深秋,村里的绿化树木由绿变黄,工作人员正在修枝剪叶。放眼望去,一片金黄点缀着宽阔整洁的街道,让人赏心悦目。

管区干部带领村民修剪村内主干道树木
曾经的西杨在兹村,有一条400多米长的排水沟,淤泥堆积、杂草丛生,每逢雨季污水横流,让人闹心。村民杨传亮回忆,“以前夏天都不敢开窗,味道太难闻。现在到处绿油油的,环境好、心情也好。”
2022年起,村两委自筹资金,启动排水沟改造工程,清淤的同时进行绿化。同步推进的还有道路硬化、厕所改造、气代煤全覆盖,小菜园、晾晒场、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也配套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为了找到合适的绿化树种,村党支部书记杨荣强可没少花心思。高大的树木容易遮挡电线,也影响房屋采光。杨荣强多方打听矮化树木的品种,引进种植了金枝槐、金叶榆等700余棵绿化苗木。苗木种植不仅打消了村民顾虑的采光问题,更提升了街道颜值。
2023年,村里将一片闲置土地开发出来供村民集中种菜,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菜园”。65岁的村民杨传金说:“有空我就过来摆弄这些蔬菜,既能食用,还美化了环境。”
现在的南街新村,街道苗木茂盛,菜园生机盎然,全村绿化率已达95%,俨然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怡人的环境滋养着日常生活,也将生态和美的自豪感印刻在村民心中。
产业破局 强村富民
南街新村位于王凤楼镇政府驻地南800米,距平原县城15公里,紧靠340国道,交通十分便利。三村合并后,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造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提升。
面对过度依靠传统种植模式、农产品产量提升难的局面,村党支部一方面邀请农业专家对土地进行测土配方,分块治理,提升土壤肥力,助力庄稼高产;一方面探索特色种植,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2022年,西杨在兹合作社对接登丰种业、鲁旺集团等龙头企业,实现订单化种植。“村民过去种植普通玉米,亩均收入有限,种植糯玉米后不愁销路,价格也更有保障。”合作社负责人杨能东说。
种养结合发挥出了“1+1>2”的效应。东杨在兹村民小组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建设了规模5万只的大型养鹅基地,将鹅群排出的粪便当作农作物的最佳肥料,既降本增效又绿色环保。
传统制造业也在培育中乘势而上。在东杨在兹村汇盛服装加工厂,50余名女工正赶制棉服订单。“工人们计件取酬,月收入从3000元到7000元不等,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经理高庆彬说。西杨在兹村集体还将建设的1000平方米厂房,租赁给中承华晟工艺品厂,每年可获得4.5万元租金收入,带动周边村庄100余人就业。

村民赶制棉服订单
南街新村建成以来,以西杨在兹村为引领,努力推动“抱团”发展,积极探寻发展新途径,2024年集体经济增收突破19万元。
王凤楼镇一级主任科员张洪坤介绍,该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具有统一购置农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优势,给村民的保底加分红每年每亩达1170元。“村民享受到了更多实惠。每年年底,30岁以上村民有油、面等福利品,60岁以上老人可获得300元至600元福利金。”
治理润心 村合人和
和美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村庄合并,关键在于“合心”。
多年前,村民杨能星和杨传林在村子周边开荒,两人共开出30亩荒地。村庄合并后实行“平分土地”的政策,他们的地面临“分走”的结果。“肯定舍不得,也有思想斗争,但咱得以集体利益为重,支持村里的工作。”杨传林说。
村干部带头执行政策,土地大户积极响应,土地分配这个棘手的难题迎刃而解。原自然村的界限与隔阂被打破,民心迅速凝聚,南街新村自此实现了“形式合并”到“人心融合”的关键跨越。
人心齐、风气正。在新村治理中,破解矛盾纠纷成为关键一环。为提高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该村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培养了一批由村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组成的“法律明白人”。在调处纠纷、精心服务的点点滴滴中,急难愁盼迎刃而解,美德善行蔚然成风。自2022年起开展的“党组织领办新风公益”活动,精准救助家庭生活困难群体,帮扶优秀大学生15人次,慰问70岁以上老人46人次,受益群众上百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春杨 通讯员|张腾 编辑|许欢
审核|宋延涛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