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道 | 进入冬季 这些疾病要注意

冬季流感
及时应对别硬扛

近日,天气不断转凉,空气也变得干燥起来,这一时期特别适合病毒存活繁殖,属于呼吸道疾病高发期。齐河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赵明提醒大家:不用过度恐慌,但做好日常防护、出现症状及时处理依然不能马虎。

流感病毒是一种十分“善变”的病毒,几乎每年都不同,普通人身体里的免疫力很难跟上它的变化,因此常常表现为集中大面积暴发。想要在流感季少遭罪,科学预防是最关键的。赵明强调:“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重症最有效的办法。”一岁以上的人都能打,包括怀孕的妈妈和哺乳期女性,就算之前没赶上9、10月份的最佳接种期,只要还在流感季,现在去接种也不算晚。虽然疫苗没法保证100%不被感染,但能大大降低得重症的风险,不管是老人、孩子、慢性病患者,还是上班族、学生党,都建议通过疫苗提前预防。

日常防护方面,要勤洗手,饭前便后、出门回来都要洗,别用脏手摸眼睛、鼻子和嘴;每天开窗通风两三次,每次二三十分钟,让新鲜空气换掉室内的污浊空气;门把手、手机、键盘这些经常摸的东西,定期用消毒湿巾擦一擦;流感高发的时候,尽量少去人挤人的地方,必要时戴个口罩,能有效减少病毒接触。另外,多吃点蔬菜水果、多喝水,适当做点运动,保证充足睡眠,身体抵抗力强了,病毒自然不容易找上门。

此外,千万别把流感当成普通感冒,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来自齐河县第一中学的林飞(化名)就是一个典型案例。11月12日,已经发烧一天的他才来到医院求助,“本不想耽误课程,吃点药撑过去,没想到病情越拖越严重。”林飞后悔地说道。“流感不是‘小毛病’,硬扛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尤其是体质弱的人,更不能心存侥幸。”赵明说。

如果出现了发烧、头痛、浑身酸痛这些流感症状,记住“早发现、早用药、早检查”。赵明建议,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及时服用常用抗病毒药,能有效抑制病毒,避免发展成重症;要是身边已经有人得了流感,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提前吃药预防。

很多人觉得生病就得验血,其实查流感不用这么麻烦。赵明解释,早期查流感,咽拭子检测更准确快捷,验血得等生病一段时间后才有用。另外要注意,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没用,还会破坏身体里的有益菌群,降低抵抗力,千万别乱吃。

如果出现持续发烧超过3天不退,或者喘不上气、精神差等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其实流感并不可怕,不用恐慌囤药,但也不能硬扛。只要做好防护、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就能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肠胃“闹脾气”
作息多注意

天气转凉后,不少人被肠胃问题缠上,腹痛腹胀、上吐下泻,甚至呕血黑便接连上阵。齐河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丽丽提醒:每年10月到次年2月,都是胃肠疾病的高发期,急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的就诊量明显上涨,做好防护和科学应对特别重要。

为啥秋冬季节肠胃容易“闹脾气”?张丽丽解释,主要有三个关键原因:首先是气温降低,肠胃蠕动和消化功能会受影响,容易引发腹痛、腹胀。其次,秋冬“贴秋膘”的习惯让大家吃了太多高油高糖、肥甘厚味的食物,大大加重了肠胃负担。另外,秋冬病毒细菌活跃,加上天气冷后人体免疫力有所下降,更容易被感染,诱发胃肠疾病复发或发作。

秋冬季节常见的胃肠疾病有不少,比如急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近年来,随着外卖普及、饮食精细化和生活压力增大,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的占比越来越高,年轻人也成了肠胃病的“主力军”。

哪些人更容易中招呢?除了老年人、儿童,还有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慢性病患者,以及之前有过胃炎、胃溃疡的人。另外,饮食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加班、压力大的上班族也是高发人群,像外卖党、加班族、应酬多的人,都得格外注意。

30岁的郑国强(化名)最近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熬夜,三餐全靠外卖解决,11月初,他连续腹痛了7天,还出现了黑便,这才匆忙就医。胃镜检查发现,他是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好在及时治疗后得以出院。张丽丽说,这种病特别偏爱饮食不规律、瘦高体型的年轻人,不及时就医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穿孔,所以出现腹痛严重、呕血、黑便这些情况,一定要马上就诊。

想要安稳度过秋冬,做好预防是关键。首先是做好保暖,尤其是腹部保暖,别让肚子着凉,穿衣服可以选带护腰的,晚上睡觉盖好被子,避免肠胃受冷刺激。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必须洗手,生肉和熟菜要分开处理,餐具定期消毒,这样能减少细菌病毒感染的风险。饮食调理也很重要,别盲目贴秋膘,少吃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少喝酒。多吃温热、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粥、面条、蒸蛋,适量吃点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保持饮食规律,别暴饮暴食,外卖尽量选清淡的,少点辛辣刺激的菜品。

张丽丽强调,秋冬胃肠疾病不用过度担心,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只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规律作息,出现症状及时处理,即可安稳度过冬季。

小儿湿疹难治愈
科学护理是关键

11月3日,一岁半的叶叶(化名)被家长抱进诊室,哭闹不止,小手一个劲往身上挠。齐河县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范健健掀起孩子衣服一看,叶叶身上满是红斑、丘疹。原来一个月前叶叶就出现了湿疹症状,家长选择用民间偏方煮水洗澡,结果越洗越严重,湿疹大面积扩散。“这样的情况太常见了,很多家长误信偏方,反而让孩子遭了更多罪。”范健健无奈地说。

天气转凉后,不少宝爸宝妈发现,家里的小宝宝更爱哭闹了,总爱用小手挠身上,仔细一看,皮肤起了红斑、丘疹,甚至出现脱皮。这就是秋冬季节特别容易找上门的小儿湿疹。范健健提醒家长:遇到小儿湿疹,科学护理和规范处理是保护孩子皮肤的关键。

为什么秋冬季节小儿湿疹特别多发?核心原因就是皮肤缺水和屏障受损。范健健解释,冬天空气又干又冷,孩子皮肤里的水分流失得特别快,变得干燥脆弱,外面的细菌、过敏原很容易钻进去,诱发湿疹。幼儿的皮肤屏障本来就没长好,比大人娇嫩多了,自然更容易被湿疹“盯上”。另外,幼儿活动多、爱出汗,比大人怕热,要是穿得太多、盖得太厚,汗液捂在身上,也会让湿疹乘虚而入。

想要让孩子远离湿疹困扰,做好预防和日常护理是重中之重。首先室内环境要调对,秋冬可以用加湿器,把室温控制在26℃左右,空气湿度保持在30%至60%最好。

穿着方面也有讲究,一定要给孩子穿宽松的纯棉衣服,贴身衣物太紧绷的话,汗液散不出去,容易刺激皮肤。床单、被罩这些床上用品,最好选择纯棉的,松软透气才适合孩子娇嫩的皮肤。

洗澡时,水温不能太高,控制在32℃至37℃,温而不烫最合适。洗澡时间5分钟左右就够了,尽量用清水洗,或者温和无刺激的弱酸性沐浴露,避免破坏皮肤屏障。洗完澡后,一定要马上给孩子全身涂润肤霜,涂到皮肤摸起来润滑有光泽就行。就算孩子没长湿疹、皮肤不干燥,也应该定期涂抹润肤霜,预防湿疹。

如果家里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或湿疹的家族史,那么孩子很可能属于过敏体质,更容易长湿疹,除了常规护理,还得特别注意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东西。此外,这类幼儿后续诱发鼻炎、哮喘等其他过敏性疾病的概率会明显更高,家长要格外重视,早干预、早规避过敏原,能有效降低后续患病风险。

要是孩子已经长了湿疹,家长也别慌。轻度的湿疹,通过正确洗澡、坚持涂润肤霜、避开诱发因素,慢慢就能好转。但如果湿疹范围大、瘙痒严重,或者孩子哭闹不止、影响休息,一定要赶紧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很多家长一听到‘激素药’就害怕,擅自停药或不用药,反而会让湿疹反复加重,对孩子伤害更大。”范健健强调,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是安全的,湿疹的护理核心就是“保湿+避刺激”,只要家长们做好护理,不盲目信偏方,及时科学处理,就能帮孩子平稳度过湿疹高发期,让宝宝的皮肤保持健康舒适。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闫飞 记者、编辑|邢仁宇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