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信心决心哪里来? ——聚焦德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①

1月10日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我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六稳”“六保”落地,基础在夯实、动能在增强、优势在彰显、亮点在增多、民生在改善,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苦干实干的不懈努力。

动能增强,经济发展实现量质双升

2021年,德州发展的一组数据令人振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34.1亿元,同比增长12.3%;在压减产能的情况下,永锋钢铁、华鲁恒升、金能科技营收分别突破300亿元、200亿元、100亿元;“四新”经济占比达27.7%,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新增国家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级17家,分别居全省第4位、第6位。

“同全市一样,齐河经济发展也迈上了更高台阶。”齐河县委书记孙修炜说,2021年,齐河坚持“发展为要、项目为王”,68个重点项目及近200家名品名店投产投用,78个优质项目相继落地,新签约项目数、项目投资总额、项目质量、亩均税收强度均创历史新高。“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吹响了2022年经济工作的冲锋号。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十大突破’要求,以实干开路、以奋斗开局,全力推动县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十四五’期间翻番、人口过百万,确保3年进入全省县市区30强,‘十四五’末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50强,冲刺全省县市区20强、力争前10强。”孙修炜表示。

量在快速增长,质在稳步提升。“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紧紧扭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这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去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7%,高于全省3.1个百分点。全市1566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收2623.4亿元,同比增长28.6%。”市发改委主任王大山说。

“2021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推进落实,我们的经济呈现了恢复性增长态势。”在市委党校教授杨明文看来,尽管去年还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电力煤炭供应紧张等困难,但我市经济仍然实现稳中向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精准高效调控经济运行。

2021年,我市聚焦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和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建立了经济运行实时监测、定期分析研判、政策集成供给等工作机制。同时,认真落实领导包保、专班服务等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政银企融资对接,推动政企“面对面”沟通交流,尤其是针对企业发展遇到的难点工作和突出问题,我市创新实行首席政府服务官机制,实现“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打通了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这一典型做法被省政府通报表扬。

优势彰显,精准招引推进区域协同

作为山东北大门、京津入鲁桥头堡,怎样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吸引众多资金、人才、项目汇聚德州,为经济发展带来澎湃动能?是各级党委政府考虑的重要课题。

招商引资方面,我市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聚焦京津、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地区精准招商,让越来越多的资金、项目在这里汇聚。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落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有研项目总投资80亿元,是迄今我市投资额最大的集成电路硅材料产业项目,可带动大量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提升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发展水平。

在招才引智领域,围绕人才培养、引进、留住、用好“全链条”,我市先后出台以人才政策“黄金30条”及其升级版为核心的系列政策措施,市本级每年设立不低于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兑现4.6亿元,人才工作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5%以上。截至目前,全市共引进培养国家级人才149人次、省级人才1322人次,建成各类人才平台载体2092家。2021年新引进大学生26875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数量较上年实现倍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刚说:“我们将认真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突出人才汇聚主责主业,深入实施‘人才兴德’行动和‘三年十万大学生兴德计划’,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北至冀鲁省界,南至抬头寺镇、安德街道南边界,西至岔河,东至边临镇东边界,这个包含7个镇街、面积417.68平方公里的区域,就是我市将重点打造的天衢新区。不久前,经省政府同意,《德州天衢新区发展规划》印发实施。

“新区是承担重大发展改革任务的综合性平台,跳出行政区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能够更好促进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王大山表示,批复建设天衢新区,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必将为推动德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新的一年,发改部门将策划开展大型主题宣传推介活动,制定出台支持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有研亿金集成电路用高纯溅射靶材生产等15个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新区强势开局。

实事办实,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八成左右

预计民生支出占比80%左右,为教师办好十件实事、机关单位免费开放停车位、市民免费乘坐公交车……我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从群众最期盼、最需要处发力,办好民生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6万元、1.92万元,分别增长9.5%和10.5%——这是2021年德城区交出的民生成绩单。作为中心城区,德城区紧紧围绕“打造有吸引力、年轻人喜欢的城市”目标定位,把“四改一拆”当作加快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完成七里庄征迁、罗庄征迁,拆除违建250处、面积2.3万平方米,征收速度、拆除规模均创历年之最。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一如既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努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各级财政坚持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确保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

教育方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类资助政策,着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

社会保障方面,提高困难群众救助标准,加大残疾人群体保障力度,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医疗卫生方面,设立疫情防控专项资金,完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医疗机构服务保障能力;

乡村振兴方面,巩固提升扶贫成果,夯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补助标准,夯实农业农村发展根基。

“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把人民至上落实到了具体工作中,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市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丛瑞雪这样评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志冕  编辑 | 刘勇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