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村的涅槃重生 | 探析乡村旅游齐鲁样板的“竹泉模式”

编前话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党报权威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宣传报道我省乡村振兴成果,本报派遣骨干记者全程参与了由山东省市地报研究会组织开展的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乡村旅游齐鲁样板”大型集中采访活动。今天,本报刊发稿件 《一个古村的涅槃重生》,探访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敬请关注。


“竹林隐茅舍,户户临细流,田园瓜果香,居者乐而寿”,这是对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的真实写照。走进竹泉村,俨然进入了一座世外桃源。

桃花源、竹泉村,如果是在10年前,任你也不会把这两个词汇相提并论。

竹泉村是一个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进入新时代,这个曾经贫穷、闭塞的古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这里将旅游产业发展、项目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实现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优化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

搭乘乡村旅游的快车,这里创造出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政府、企业双重介入,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竹泉模式”。

本报记者深入竹泉村景区采访,以期解读“竹泉模式”的成功经验,解析竹泉村成为“乡村旅游齐鲁样板”背后的密码。

从村民纷纷逃离的“空心村”到火爆全国的景区

如今的竹泉村景色宜人,游客流连忘返

最近,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开展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遴选中,竹泉村以其独特的优势赫然在列。

事实上,竹泉村的“风光”只不过才10年的时间。 10年前,这里的村民梦想的只有“逃离”竹泉村,那时的竹泉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和“空心村”。

10年前的竹泉村到底经历了什么?在村民看来,今天的优势一度成为负担:背面靠山、东靠丘陵、西临河流,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而村内更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为了生活,村里的青壮劳力多数选择了外出打工;今日那散发着灵气的几股清泉,为村民带来的更多是不便,雨季街上会泥泞不堪,每逢大雨,山水会瞬间让沟满河平,溢到村民家中。到2007年,已有近半数村民搬到村外居住。

竹泉村将何去何从?“清泉、翠竹、古村”,这宝贵的资源真的就此淹没?沂南县因村施策,创新思路,走乡村旅游的路子,让古村焕发新生——

深入挖掘古村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邀请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专家对竹泉村进行高标准规划,围绕“山、水、竹、泉”做文章,以沂蒙古村生态和古村民俗为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引进青岛龙腾集团出资,打造融度假、休闲和观光功能于一体的沂蒙山乡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统一组织新村建设,在竹泉村旧址旁,建设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符号又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新村。新村以村民居住和从事服务业为主要功能,与旧村以竹泉河为界,景观相互映衬,功能互为补充。

2009年12月,竹泉村旅游度假区正式营业。竹泉村一经走向市场,就受到游客青睐,实现了绿色崛起的可持续发展。沂蒙特色、泉乡个性、竹乡景观、农家风情,听起来就是让人欲罢不能的打卡胜地。10年来,竹泉村的客流逐年增长,如今日均客流量近2万人次。

从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到如今4万余元

统一规划的竹泉村村民安置房

一边是红红火火的4A级景区,一边是整齐划一的竹泉新村,这里的村民,正享受着发展旅游带来的反哺。

赵春建,竹泉村一名90后村民,现在自家的新居里经营着一个农家乐饭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10年前的赵春建曾经也是“逃离”的一员。 2007年,读完初中赵春建就去济南打工了。用他的话讲,没有技术、土地收成少,只有打工才是现实的出路。仅仅5年后,赵春建就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村里,“这不是开发景区了吗?客流量一天比一天多,竹泉村再也不是那个老村了。 ”谈起今昔对比,赵春建非常感慨。

现在,赵春建全家把地都租给了景区,每年能领到一定的租金。父母和妻子都在自家的农家乐忙活,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其乐融融。

赵春建并非个案。竹泉村景区的发展给周边村民提供了众多就业和创业机会,很多人吃上了“旅游饭”。这也是青岛龙腾集团董事长韩建军颇为自豪的一件事。他介绍,景区现有员工300多人,其中200多人为周边的村民。此外,景区内外有饭店、农家乐、民宿、旅游商品和土特产门店近200家,而这些门店的老板们,几乎都是竹泉村及周边的村民。

尽管已是75岁高龄,但竹泉村村民高寿会俨然是一个“新农民”。每天清晨,他会来到自家原来的老屋里,倚靠着陈旧的门板编竹篮。剪刀飞绕,竹枝舞动,精湛的技艺吸引着游客驻足。“我现在也是景区的一员,在这里卖手工产品,每个月除了有基本工资,销售收入全归自己。 ”除了轻松的工作、满意的收入,今天的竹泉村带给高寿会的还有体面的生活,“原来就指着种地,没有其他收入,建旅游区后,收入翻了几番。 ”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2007年的不足4000元,到2018年的4万余元,竹泉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了10倍,昔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也变成了赫赫有名的富裕村。

从贫困村到带动多个村走上致富路的领头羊

发展乡村旅游让竹泉村涅槃重生。“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纷至沓来。

与此同时,“竹泉模式”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2015年4月,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到竹泉村景区调研,他赞誉竹泉村是“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走进春天里的竹泉村已经成为沂南旅游的引领者和引爆者。自己富起来的同时,竹泉村景区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景区发起成立了临沂市第一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村庄的经营业户走上旅游致富路。 2015年底,竹泉村景区选取附近黄元村的125户贫困户作为帮扶对象,签订帮扶协议,以劳动力用工、培训指导特色种植、农产品包销等方式予以帮扶,2017年初,这些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此后,景区又与周边的香山村等3个贫困村结对帮扶,贫困户也都全部脱贫。

今天的竹泉村景区,依旧驰骋在乡村旅游的路上。创新和历史从来不是对立的关系。历史赋予了竹泉村厚重,创新赋予了竹泉村新生,在乡村振兴这个宏大战略中,竹泉村扮演的角色更鲜明,走得也更远。

记者|朱代军 郭庆萍 通讯员|王彦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