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退役军人李开阳:把蚂蚱卖到京津冀,带动全村建起近200个养殖棚

7月25日,在夏津县东李镇东街村近200个蚂蚱养殖大棚蔚为壮观。大棚内养的东亚飞蝗,是一种迁飞性杂食性害虫,然而在这里却成了“致富虫”。


冒着37℃的酷暑,投喂1次饲草,衣服都湿透了

带动起蚂蚱养殖产业的是一个叫李开阳的退役军人。2016年,在部队服役12年后,李开阳回到了家乡夏津。偶然的一次机会,李开阳在网上看到一档关于新型农村昆虫养殖的节目,节目中的蚂蚱养殖引起了他的兴趣。按照节目中提供的地址,没过几天,他就拉着妹夫王伟佳去潍坊考察。通过考察他了解到,养殖蚂蚱是一种低投入、低门槛、技术易于掌握、收入高的项目,非常适合在农村推广。

李开阳流转了30亩地种植专用饲草


在李开阳的带领下,东街村建起了3个蚂蚱养殖基地,养殖大棚近200个

考察回来后,李开阳投入了7000多元,建设了两个70多平方米的蚂蚱养殖实验大棚。蚂蚱成活率高,40天左右就能出棚,当年李开阳就取得了成功。2018年,李开阳一下扩建了15个养殖大棚,养了4茬蚂蚱,那年他赚了20多万元。2019年,他再次扩大养殖规模,建设了40个养殖大棚,还流转了30多亩地种植蚂蚱爱吃的专用饲草。在蚂蚱养殖圈,他也有了名气,订单也越来越多,吸引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广州等地的客商前来收购。



李开阳和员工们加工蚂蚱饲草

说着很轻巧,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李开阳自己知道。蚂蚱的生存对温度要求比较高,每年只能在3至10月期间养殖。而蚂蚱一天要投喂3次,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割草、铡草、喂草,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每天,李开阳被汗水浸透的衣服都像从水中捞出来一样。

李开阳和村民把刚刚售出的蚂蚱苗装车


蚂蚱生长周期短,40天左右就能出棚

李开阳富起来了,很多村民纷纷向他取经。李开阳把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们,还帮助他们找市场。不到一年时间,东街村就建起了近200个蚂蚱养殖大棚,发展起3个养殖基地,形成了一个致富产业,带动就业近百人。

今年已经是李开阳创业第3年了,在养殖蚂蚱这条致富路上,他走得顺风顺水。但是李开阳并不满足,敢想敢闯的他又有了新的思考:虽然他们养殖的蚂蚱走上了各大城市的餐桌,但这只是初级的产业。有没有一种成熟的深加工技术,把蚂蚱身上的各种资源开发出来。繁忙之余,李开阳总是抱着手机,多方收集国内外的此类技术信息,希望有朝一日,把小蚂蚱做成更大的产业。

刚刚卖掉了一批蚂蚱苗,李开阳又赚了8000多元

近期,由李开阳发起的鑫嘉扬昆虫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在筹备中。“通过咱的努力把大家聚集起来,让养殖户享受到更多的实惠,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大家抱团也能抵御市场波动的风险,实现长远发展。”李开阳告诉我们,目前养殖户们已经签字,就等着正式批复了。说到这些,他看了看天空,目光充满了坚毅。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朱代军 王志伟
见习记者|孙耕 董天力
通讯员|田宝勇 李冲 陶振斌